首页 >  beplay888官网  >  文化 >  正文

贾让的“治河三策”

时间:2021-03-17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贾让是西汉哀帝时的待诏。根据汉代官制,征士凡特别优异的待诏于金马门,而“征士”则指那些曾经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因此,这使贾让的生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贾让的生平不为人知,却以“治河三策”而颇负盛名。

当时,负责河道的官员平当,曾就黄河频繁决溢上书,说现在大禹的九河已经淤塞不见了。古代经典上所说的治水,只有分泄疏导的办法,而无修筑堤防的记载,因此要想治好黄河,“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这时,贾让上书应征,提出了有名的上、中、下三策。这是一篇被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体现系统治河规划的历史文献。

贾让三策的全部内容记载在《汉书·沟洫志》当中。

贾让的上策是:“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 贾让在原文中没有指出下游入海的具体地点,但根据地形分析他的意图,应是让黄河改道,通过漳水入海。他认为采取这一措施以后,西到黎阳以西山地,东到河道金堤,可形成一段宽河道。他认为如果照他的上策去做,给黄河留一个宽广的区域,保证黄河“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则洪水到来时可以“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他认为,沿河十郡每年修堤治河用钱多达万万以上,如能拿出数年的治河经费,就可以将河道展宽,并把“当水冲”的部分居民迁往他地安排。当时,“大汉方制万里”,地域辽阔,可耕未耕之地尚多,移民并不十分困难,用不着“与水争咫尺之地”。这一方案如能实现,贾让以为从此就可以“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了。

贾让估计到他的上策牺牲太大,可能会出现“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的局面,因此,他又对上策加以修正,提出了减少损失的中策。在中策里,他依旧计划让黄河从浚县遮害亭北流,但东面不依托黄河旧堤,而直接向北另筑大堤三百里,使黄河从西面太行山麓与东面新筑大堤之间北行入漳水,这样留给黄河的“川泽之分”减少了,损失减少了。他设想在东面堤防和西面高地上分别修建若干水门,洪水期间开西面水门分洪,旱季则开东面水门灌溉。通过这一措施,不但可以分洪防洪,而且利用黄河水可以放淤、改碱、种稻、通航,变害为利。贾让还指出:沿河各郡有治河吏卒数千人,每郡每年治河经费数千万,用这样的人力物力,“足以通渠成水门”。又因“民利其灌溉,相率治渠,虽劳不罢(疲)。民田适治,河堤亦成”,可谓一举两得。做到了这一步,贾让以为可以“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贾让反对“缮完故堤,增卑培薄”的治河方法。认为其后果必然是“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贾让的三策客观总结了堤防发展的历史,批评汉代无计划围垦滩地造成的堤防不合理状况,并提出发展引黄淤灌,兴利除害,变害为利的建议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合理部分。此外,他还提出了补偿时间的概念,“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这在水利经营管理方面是个创见。

贾让的三策是保留至今最早的黄河治理规划,他主张宽河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经过了两千多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汉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大量多余的土地放任河流自由行,黄河大堤仍然是有效的防洪措施。

对于贾让三策,后人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明清时期争论尤多。然而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贾让三策在中国治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贾让也因此名垂青史。


作者:蒋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