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beplay888官网  >  文化 >  正文

李鸿章治理府河

时间:2022-08-25 来源:中国水利报

府河源出满城区一亩泉村(今属保定市竞秀区),《水经注》称其为沈水,明代,保定路改名保定府后称府河,它是河北省保定市的母亲河,是清代至民国期间津保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清代,为保障府河水路通畅,历任直隶总督多注重府河修浚,李鸿章就是其中一位。

上游淤塞 下游争水

清乾隆九年(1744年),吏部尚书刘于义、直隶总督高斌共同提出在唐河修建水利工程,实施“引唐济府”,修建刘守庙闸、下闸、莲花闸、马庄闸、李庄闸5座水闸,积水以利航运。乾隆十七年(1752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发现申泉并组织疏浚一亩泉群,在灵雨寺建闸调蓄水流等措施,以保证府河水流的畅达与稳定。天津至保定水运航线的常年畅通,极大加强了津保之间的商贸物资交流,促进了省城保定的城市发展。

道光年间以后,随着府河上游泉源的逐渐淤塞,沿河民众开始极尽所能地争夺微薄的水源。上游满城一带民众,采取筑坝的方式,拦截水流以浇灌农田。下游商户为保障货船在局部河段能顺利通航,“或十里或数十里筑坝蓄水,节节倒送”。重载货船无法航行时,则需将货物分卸到小船再运至岸上。另外,借水兴利的商户要行船过闸,亦常遭闸夫的层层勒索。水源枯竭衍生的各种争水措施,使得河道千疮百孔,愈加阻滞不堪。

溉运兼资 惠及百姓

清同治九年(1870年)九月,李鸿章赴任直隶总督。看到“疾病缠身”的府河,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作为自省城保定直达天津的通衢水道,岂能任由府河淤塞而不去治理?府河西高东低,诸多河段淤积不堪,部分河段蓄水量甚至仅七八寸,难以支撑重载货船的通航。他随即派员对上至满城一亩泉,下至任丘苟各庄清河口的河段,进行逐一查勘。

李鸿章认为,要治理府河,就要开源与节流并举,即疏浚泉源,增加府河水量的同时多建水闸,从而达到节流的目的。综合众议,他听取了清河道道员陈鼐的建议,采取“上游主掘泉源,佐之以建闸;下游主建闸,佐之以浚河”的策略。他还派候补直隶州知州朱靖旬、候补同知沈燮同等,负责招募民夫、购买工料并率众于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十九日开工。

疏浚治理分三步实施。首先,开凿、疏通府河上游的一亩、申泉、五花、红花、连宝等泉,使得泉源通畅。其次,修治河道,尤其是深挖上游四十余里的淤积河段,保证河道具备正常通航水深,并兴建奇村、响闸、蛮子营三座石闸。最后,在府河下游另建莲花桥、新桥、扇马庙、清河村四座石闸,并挑挖广福河、清河口等河段,使水流在闸与闸间节节停蓄。

新建的七座石闸,高、宽均采用统一标准,底部以成排的木桩钉入地下,上以石灰和土填垫坚实,再用条石铺平,作为闸座的基础,闸石之间灌浆勾缝、铁锭勾紧,闸石之后用三合土层层夯实。闸板整齐坚厚。自西关灵雨寺至任丘苟各庄清河口,府河蓄水水深达到七八尺至丈余不等,足以承载商船通航。

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二十九日,全部工程竣工,共花费白银二万六千九百七十余两。经清河道道员陈鼐和候补道道员刘树堂先后对泉源、水闸及河道逐一勘验,并无敷衍塞责、偷工减料之处。泉源喷涌、河道通畅,新建七闸整齐列峙于府河之上,让人耳目一新。较为丰沛的府河水量,不仅使沿岸民众得灌溉之利,也极大便利了商船往来。由此,李鸿章评价这次疏浚治理为“溉运兼资,农商交利”。

为了保证工程的治理效果能够长期延续,不被各级政府和当地商贾层层剥削,李鸿章派保定府水利同知常森桂、营务处罗庆熙负责招募闸夫,要求各闸夫按照闸门启闭章程“辰起酉闭”,不得凭空勒索。同时,禁止私自在府河建坝。时任清河道道员的陈鼐,是今江苏溧阳人,他还购买了南方常用的汲水灌溉农具——戽斗,教给当地农人使用,促进了当地农田灌溉技术的推广和提高。

这次府河治理后,李鸿章亲撰《重修府河碑记》,记述府河水系来龙去脉、疏治缘由及治理经过。也正是这次较为系统、彻底的治理,使得府河持续通畅近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百吨左右的货船仍可在津保航线航行无滞。


作者:郭恒茂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