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暑:小暑雨涟涟 防汛最当先
长江一级支流黄浒河荻港段 肖本祥 摄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当太阳运行位置到达黄经105度,便到了小暑节气。据古代历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意思是说,小暑时天气已经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这是相对大暑而言。同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六月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到了小暑,风吹过大地,已经没有了凉爽的感觉,都是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由于天气炎热,蟋蟀开始躲在阴暗的角落避暑;三候鹰始鸷,天气越来越热,老鹰也开始在空中翱翔以降低体温。
时至小暑,也就开始进入我们常说的“三伏天”。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指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此时阳光充足,气温升高,雨水充沛,农作物茁壮成长,田间杂草也随着狂长。因此农谚说:“小暑连大暑,锄草防涝莫踌躇”。大部分地区的高粱、玉米、谷子等春种秋收的作物基本播种结束,农村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因此又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
小暑期间,也正是雷雨容易肆虐之时。湿热的天气时有大风暴雨出现,有时还会伴有冰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着一句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意思是说,小暑时有雷雨,往往预示着“倒黄梅”天气的到来。所谓“倒黄梅”,是指潮湿闷热的雨天还要再持续一段时间。每当小暑之后,从北方到南方,不时有洪涝灾害发生,所以有谚语“小暑雨涟涟,防汛最当先”。
在民间,小暑节气前夕有六月六节。六月初六又被称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年间,“贶”即“赐”,天贶节当日,皇帝会向大臣赐“冰麨”和“炒面”。这一天,官府中还有颁冰的习俗,民间也有藏井水、晒书及衣物等习俗。在这天,民间还有不少宗教活动。例如,辽宁省盖州市会举办八腊庙会,这是一种以驱虫、祈雨为目的的活动。在山东省内,民间为了祭祀东岳大帝神,会举行东岳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