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beplay888官网  >  文化 >  正文

海瑞开浚吴淞江:治水如鉴照清官

时间:2021-11-16 来源: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自古就有崇廉尚德之风,“清廉”二字千钧之重,大凡“廉正不阿”的官员都被百姓称为清官、父母官。春秋,宋国大臣子罕有“不贪为宝”的佳话;晋代名臣陶侃不忘“陶母退鱼”的教训而政绩斐然;明代大臣于谦成为身体力行“两袖清风”之典范。这些清廉之官,虽经历史长河的淘洗,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明代刚正不阿的清官海瑞更是我国廉政史上久久传颂的不朽之人。

海瑞生于1514年,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每到一任,他都以民为重、不畏权贵打击贪官污吏,遂有"海青天"之誉。因铁面无私且常年保持清廉本色,在朝时一直被他的政敌构陷为“清廉而无用”的庸官。然而海瑞在担任应天十府巡抚期间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治水结果一定程度奠定了今天上海发展的“地利”位置,充分证明了海瑞不仅是清官也是具有很高历史地位的实干家。

应天上任先治水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应天十府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听说海瑞要来,大多自动离职;显赫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都改成黑色,以示朴素;宦官在江南监督织造,见海瑞来了,也不敢再乘坐豪华轿子,减少了随从;百姓们都欢欣雀跃地盼望海大人快一些来治理江南地区。

应天治下的太湖平原,明朝的一半,既是朝廷的米仓也是不折不扣的灾地。海瑞到任应天巡抚前,滔天的洪水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富甲一方的江南“水灾之后无从取民,饥民汹汹”,仅饥民就多达十三万人。当时江南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更复杂的政治环境,让“治水”成了大难题,各级官员“问之水利,茫然无知”。当地官民早就议论要疏浚这段河道了,但都因工程浩大,而不敢贸然行动。海瑞到任后马上有针对性地巡视松江府上海县,了解到吴淞江下游河段“潮泥日积,通道填淤”,太湖泄水不畅,遇上雨涝,周围数十万亩土地被水淹没,酿成大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海瑞撰写了报送朝廷的《开吴淞江疏》:“浙江杭嘉湖三府与苏松常三府,共此太湖之水,吴淞江开则六府均蒙其利,塞则六府同受其害”,掷地有声地提出:“是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而缓也”!《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躬亲治水传佳话

夙夜研磨,包容兼并确定技术方案。疏浚吴淞江、白茆河首先要解决水利技术上的难题,在海瑞之前如户部尚书夏元吉等明朝官员先后多次对太湖进行过治理,夏元吉在其所著《苏松水利疏》中感慨“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泥沙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当时的官府围绕疏浚治水的讨论频次很多,然而说的多做得少一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治水方案,更缺乏付诸实践的勇气与担当。海瑞下决心治水后,秉烛夜灯翻阅历代治水名人的水利资料与记录,来往于河湖一线掌握实情,在集成多人智慧的基础上,特别是吸收同时代水利专家归有光、潘季驯的观点,确定了类似“束水攻沙”的方针,将吴淞江面缩窄改深,“原江面阔三十丈。今议开十五丈”,通过增加水流冲击避免河沙淤积推动河床抬高。实践证明海瑞归纳的技术方案非常靠谱,工程在几个月内即完工,他的大部分设想、设施在设计方案所允许的寿命之内发挥了积极作用。连对他万分痛恨的大地主何良俊都承认海瑞疏浚吴淞江后“隆庆四、五年皆有大水,不至病农”,从此多次上演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一直到清代吴淞江沿岸依然“虽有小灾,不成大害”。

清正廉洁,重视廉政制度建设。海瑞就任应天巡抚之后,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工作餐标准,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一律不得供应鹅和黄酒,任何时候都不准超过伙食标准。据说,有一次海瑞治水到一个县里检查工作,县令请海瑞在县衙中吃饭,饭菜摆满桌面。海瑞拧起了眉头没有多说,拿起筷子吃了起来。一吃完海瑞就站起来说:“本官颁布的《督抚宪约》规定,每顿工作餐不能超过三钱银子,今日这顿饭这么讲究,超支部分我想请各位每人拿出一两银子,县令以为如何?”县令一听慌忙从身上取出一两银子放在桌上,海瑞厉声说道:“规定上写得清清楚楚,有人却投机取巧,如果当官的都像你这样奸滑,那奢侈的风气何时才能杜绝。”海瑞看到治水官吏有监工不力的行为,就命人将其捉拿归案,至今在太湖流域还流传着海瑞怒杀监工的传说。公正严厉的监管制度使所有施工官吏不敢对治水掉以轻心,都尽职尽责地服从海瑞的治水安排,工程进展得很快。

身体力行,秉持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海瑞秉着“治水必躬亲”的工作习惯,布袍绶带,冒雨顶风,坐着小船跑遍荒村野地,实地查看丈量淤塞河段,深入了解江南的灾情,不断验证调整优化治水方案,节约经费。就像后人总结的那样,海瑞治水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不辞辛劳,不怕吃苦。

知行并进,创造性提出“以工代赈”。面对经费不足的困境,海瑞开创性地地采取“以工代赈”之策,召集灾民一起来治水,按工发给灾民银两和口粮,将救灾和治水两相结合,抓到了点子上,既解决了吴淞江治理缺乏劳力的问题,又解决了十几万灾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一举两得。治水工程启动后,海瑞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有效避免了基层官员贪污。一时治水工地上饥民云集,“得食者力气倍增”,工程进度很快,按计划疏通了河道。“以工代赈”利在当前,功在长远,为日后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提供了可行经验。

海瑞仅用五六万两银子,就救济了数十万灾民,功德不小。清代钱泳写的《履园丛话·水学》中,赞叹海瑞道: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吴淞江和白茆河被治理好了,沿岸百姓们充分地享受了兴修水利的好处,当时想打击报复海瑞的按院也只能惊讶地感叹:“万世之功被他成了”。后世有学者考证,海瑞疏浚的吴淞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河,海瑞疏浚吴淞江后上海的水患大为减轻,江海陆的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经济中心,甚至有了“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的佳话。可能海瑞自己也没想到,由于太湖之大水,不再轻易引发水患,因此孕育了位于长江出海口位置的上海日后的繁华。

几点启示

以史为鉴,从海瑞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要有一套严密的、不留漏洞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要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笼子扎细扎密扎牢,真抓、严管,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字当头,把纪律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用铁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二是要严格执行制度。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深入持久地不断推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始终保持“上善若水”的定力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水利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治水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疏忽和弄虚作假,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各项水利建设和管理中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让水利在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坚持“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高尚品德,管好用好每一分国家水利投资,明白做人,干净做事,担当尽责,把关乎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起来的同时,也凝聚起了民心党心,树立起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廉洁丰碑!


作者:张莹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