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家谈 >  正文

跳出传统节水模式 协同发力多方共赢

时间:2022-07-21 来源:中国水利报

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中,“节水优先”处于首位。从我国国情水情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出发,节水工作确应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并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将节水工作融入市场大环境中。

在水利部近期召开的推进“两手发力”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中,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再次提出要完善节水产业支持政策,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机制。合同节水管理是节水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当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已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瓶颈制约,合同节水管理是在以节约水资源的前提下,把握市场经济机制,在用水户与节水服务企业之间制定节水合同,筹集资本和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产品,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分担节水费用和分享节水收益,达到节水服务企业、用水户、社会的三方共赢,既可满足节水工作的迫切需求,又可带动以节水工作为核心的新产业链,推动行业发展。

合同节水管理尚未大规模推广

尽管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合同节水管理的相关政策,但近年来合同节水机制还是没有大力推广开来。其一,水资源的特殊属性。水资源既属于自然资源,又属于经济资源,这就导致节水工作不能单靠节水服务企业的力量,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管。其二,节水效益存在不确定性。对于节水服务企业而言,实施合同节水并取得节水效果,在技术方面要求较高,需要企业前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节水技术投入使用后,资金回笼较慢,节水效益存在不确定性;对于用水户而言,节水工作具有社会公益性,造成用水户参与到合同节水工作中的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尤为突出。其三,各地相关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各地政府颁布的适合本地节水工作的法律法规、奖惩制度尚不够完善,某些地区有明确的奖惩制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不少用水户并没有充分了解合同节水带来的积极效益。

抓住重点领域多方协同发力

为了使合同节水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发挥,推动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高效利用,各地必须从用水量大的行业入手,如高校、农业灌溉等,多方发力,切实发挥合同节水管理机制的效用。

当下,合同节水管理的发展最需要政府正向引导,政府部门要采取“三支持”,即税收支持、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在税收支持上,要在用好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扩大相关政策对节水项目的涵盖范围,给予节水服务企业相应的税收减免或抵扣,适当采取低税率,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同时可以通过收取水资源税,扶持合同节水项目建设。在财政支持上,可以对初建的节水服务企业给予启动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和宣传。同时,符合标准的节水服务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获得政府定期定额的财政补贴,进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合同节水推进。在政策支持上,积极推动将合同节水管理纳入有关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社会服务等政策支持范围。

由于合同节水管理具有社会公益属性,需要用水户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和节水意识,认识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了解节水考核机制、节水奖惩、阶梯水价等措施,积极参与到合同节水管理中,用水户要寻求具有投资能力的节水服务企业合作,配合企业对节水设备的运维管理,将初期投入以节水收益的方式回收,并按照提前约定的模式分享节水收益。

节水服务企业在合同节水管理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加大研发费用投入,以相关技术标准为准则,进行技术创新、设备配套等满足节水工作需求,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融资模式上大胆尝试和突破;同时也要配合政府宣传,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使用水户看到合同节水管理所带来的积极效益。

金融机构可为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持,或设立有关合同节水专项基金,也可配合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解决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加强对合同节水管理的金融支持力度。

合同节水,利国利民。借助合同节水管理,连接各个产业、千家万户,体现了节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也是跳出节水传统模式,一举多得、实现多方共赢的创新理念。只有多方联动,逐一攻克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所面临的难题,使节水措施真正绿色创新,进而加快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征程。

(作者系北京物资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陈波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