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君:科学调剂水资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水利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遵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一、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拓展缺水地区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水利的时代使命
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不仅体现在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更反映在南北、西东差异显著,年际间变化大,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几千年来,古代先贤和勤劳的中国人民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治水史,修建了大运河、都江堰、红旗渠等一大批水资源利用工程,为民族繁荣、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保障粮食生产的传统农耕用水同步扩大,城乡生活用水总量和品质成倍级增长,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用水上升为又一用水大户且仍呈增长趋势,这些无不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北方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系统性缺水,其他地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瓶颈约束。
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保障工作。新中囯成立以来,以水库和引水工程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水资源利用的基本水源框架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满足。但受制于地形、移民淹没、投资等因素,进一步大规模建设水库条件受限。水库水源具有水质优良、保障程度好等优点,但由于呈点状分布,受来水空间和水量局限,受益范围同样受限,从水量保障上,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差。
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生产力不匹配的矛盾程度会逐步加深,影响水资源短缺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因资源瓶颈制约和城市化加快推进带来的用水需求大幅度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甚至影响到生态环境总体质量。面对我国可能出现的水资源全局性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各地水源加快建设的同时,决策建设了南水北调等一批跨流域跨区域的引调水工程,有效缓解了严重缺水地区的燃眉之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保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水资源问题若不有效突破,则难以在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形成平稳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全面审视了我国国情和水资源形势,于2014年3月提出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这就要求全社会厉行节水,用好存量,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发展需求等各要素,通过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水资源空间上的调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短缺地区谋求必要的水资源增量,这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水资源保障的思路和解决途径,以绿色、开放思维实现水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时代使命。
二、通过水资源空间均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齐步同行
水资源的空间均衡,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保障受水区各类用水需求,更在于可以促进受水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共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由于水资源分布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与人口、经济要素的不协调、不匹配问题普遍存在,我国水资源总体上南丰北枯,山区水资源相对丰沛,而平原地区特别是沿海平原可利用水资源相对匮乏。由于全社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部分流域中下游突破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一度出现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地下水严重超采甚至河流季节性断流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受到制约。
审视水资源形势,既要着眼于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地;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对确有需求、又有条件的严重缺水地区,有限度地实施外调水,谋求协同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华北地区的用水压力,长期困扰华北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也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改善修复了生态环境。水资源空间均衡具有保障供水和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的双重功效,对严重缺水、生态脆弱地区实现协同发展作用不可替代,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意义重大。
三、坚守节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遵循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水资源生态价值有效转换
水资源属于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对维护整体生态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水资源的空间均衡,必然是有限度的空间腾挪。受水区的强化节水和调出区的生态环境底线是实施水资源空间均衡的两个基本条件。对缺水地区而言,必须先节水再调水,只有确为发展所需,又无法通过节水挖潜解决,才能作为地区谋求引调水的前提。
调出区必然是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应遵循有余度、有潜力、能实现的原则,科学核定调出水量和调度方式,力求做到对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少影响、零影响。实施空间均衡,谋求的是自然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平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南水北调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经验时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好规划引领。这既是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以水资源空间调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治水思路的具体实践。
客观规律既有自然界的定律,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水利工作正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水利工程最大可能协调好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需求与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齐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规划是指引,衡量好发展与保护的大局,协同好人与自然的各类需求,既定好框架又划定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水资源工作上的基本思路,也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基本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协调好调出区与受水区的权益关系,正是体现水资源生态价值最直接的渠道。丰水地区在水资源总体规划的框架下,通过节约保护措施,向缺水地区提供可靠的水资源,应该有所获得、体现回报。浙江省在新昌钦寸水库向宁波供水的建设运行中做过有益的探索,在工程建设运行机制、投资分摊、水价形成机制、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可以借鉴的经验做法,工程建成后良性运行、稳定发挥效益,对2020年应对宁波地区严重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设国家水网是实现水资源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思维,也是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根本途径
国家水网的经纬两度可以理解为自然水系与水利工程交织而成,由水源与通道共同构成。建成这张水网,可以实现国家层面水资源的集约利用,互联互通,互为备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整体稳定性。我们曾经做过统计分析,近20年宁波市区域范围内通过实施域内水库联网,全市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
国家水网建设建议采取大通道与小区间共同推进的方式进行,分级构成。国家层面着力于跨流域跨省域的大通道建设,形成大动脉的主构架,并留出下一级水网的接入口;省级水网着眼于省域范围内水源与调配通道的建设,既要实现省内水资源区域互通,还要做好与国家水网大动脉的融合,实现双向接口功能;市、县一级的水网,是国家水网的基本单元,类似于局域网,通过毛细血管连接至千家万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建设国家水网的制度保证。南水北调这样的伟大工程从谋划、规划、决策、实施、运行,正是这一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经验。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思维,在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类似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调配的水网建设中尤为重要。对事关国家全局的水资源,更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行全局性谋划,通过实施必要的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以丰补歉,缓解资源匮乏地区的发展瓶颈,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富裕,需要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壁垒,甚至牺牲局部利益保障全局利益,这正是新发展理念的水利实践。
五、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总体上属于南方丰水地区,但是水资源时空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水资源来源于本地降雨,除太湖流域外基本上无客水可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形特性,决定了浙江水资源西部山区丰沛,而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由于省内八大流域面积小,仅钱塘江流域超过5万km2外,其他流域均为1000~10000km2不等,流域丰枯变化大,水资源利用条件差,必须依赖水利工程调节,才能实现水资源有效利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克服种种困难建设了大量以水库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目前全省各类水库总量达4300座,总库容超过450亿m3,相对于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00亿m3而言,具备了较好的调节能力。目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约300亿m3,相对于正常年份全省总用水量约200亿m3的用水需求,有较大的余地。如遭遇95%的干旱年份,出现局部地区供水紧张局面,水资源保障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集中体现在水资源的跨流域跨区域调配上。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浙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于水源建设,进入21世纪后则侧重于引调水工程的建设,逐步向空间均衡的目标靠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浙江的水资源保障工作,2004年主持省财经领导小组会专题审议《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决策实施浙东引水工程和浙北引水工程等事关浙江长远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并亲自推动浙东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闸等工程实施。其中,浙东引水工程利用钱塘江较为丰沛的水源,串起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四市,将钱塘江、萧绍平原、曹娥江流域、姚江流域、甬江流域联为一体,输水至浙江最缺水的宁波和舟山等沿海地区,破解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约束。伴随浙东引水工程的实施运行,浙江省在全省开展了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五水共治”,目前全省Ⅲ类水以上水质断面占比91.4%,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浙东引水工程极大改善了浙江最发达但水资源最紧缺地区的用水局面,改变了曾经一度严重污染的江河水体,改善了环境、修复了生态,对浙江发展意义深远。近年,伴随杭州千岛湖第二水源配水工程的实施通水,杭州沿线人民群众喝上了“农夫山泉”,并将于年内供往嘉兴,从而实现全省县以上城市水库供水全覆盖。通过实施引调水工程,将水库优质水源送至千家万户,也是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升要求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规划编制阶段,我们花了2年时间深入分析浙江面临的新的水问题,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水利的新要求,将重点放在解决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提出了构建“浙江水网”的战略构想,并纳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以水资源联网联调为主要特征的浙江水网,必将进一步提升浙江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有效增强水资源韧性。实现水资源互通共享,探索挖掘水资源生态价值转换的“两山”通道,为共同富裕浙江示范区建设贡献水利力量和智慧。浙江水网还将成为全国水网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