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节水载体建设  >  正文

科技开新路 机制来护航——记中南民族大学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

时间:2022-12-05 来源:湖北省水利厅

高校之“高”在于师生受教育层次高、研究科技水平高、人员思想境界高。纵观国内外高校,许多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科学技术都来源于高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很多都来自高校。因此,作为教书育人本源之地的高校,在节能节水工作方面是坐在“富矿”之上,无论思想环境还是科技条件均远高于普通社会单位。如何发掘自身潜力,是节能节水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绿化面积53万余平方米,教学建筑面积100万余平方米。无论校园面积、办学规模还是科研能力,在高校林立的湖北,这所大学可能不属于顶尖行列,但在节水工作方面,该校从未停止对高标准的追求。

机制提效

为进一步推进节水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学校办公室、后勤保障处、基建处、国有资产处、财务处、审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中心、科学研究发展院为成员的中南民族大学节约能源资源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节能办公室,办公室设于后勤保障处,负责提出学校节水规划,研究制定节水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落实节水改造工作任务。新工作领导小组纳入了更多的用水和用人管理单位,为学校节水工作的实施和响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明确职责划分,提高了管理效率。

技术改造

自创建节水型高校以来,中南民族大学积极响应省市节水管理部门的号召,力行节水,定期开展查损补漏和水平衡测试工作。为解决公共澡堂用水浪费大、生产热水功耗大问题,学校引入空气源热泵技术,为所有学生宿舍安装了带节水控水、计量计时收费装置的热水供应系统,大大减少了日常生活用水。针对老旧供水系统,学校进行了全网供水系统改造,将原有蓄水池二次供水全部改造为无负压变频式供水,同时更换供水管网千余米。为了充分利用武汉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雨水资源,学校在清音潭、田径场、南湖园、接待服务中心等处新建了5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将大量季节降水引入蓄水池,用于校内日常绿化灌溉和道路清洗,该项目建设了2处30立方米以上的雨水蓄水池和5个非常规水取水点,全年能够节约自来水用水7万立方米左右。

加强节水宣传

受疫情影响,不宜组织大规模聚集活动,学校利多种渠道开展节水宣传,紧紧围绕“绿水青山,惜水、爱水”等活动主题,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在学生食堂和社区播放节水宣传视频,使用横幅、展板、宣传栏、青年志愿者协会群、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等载体,以多种形式、丰富的内容为大家普及节水方针、政策法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节水知识,倡导节水和环保理念,推动干部职工节水示范作用,调动青年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产学研助力推进合同节水

充分利用学校科技资源,学校后勤保障处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师生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利用团队自研的漏点定位传感设备,在可能存在漏水点的区域进行漏损动态监测和定点勘测,发现了多年存疑但未检出的漏点。首年就查出供水管网漏点30余处,修复漏损节水8万余吨。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已实现针对学校用水状况的定制化测漏服务。通过部署物联感应器和云服务器,实现对水泵房漏损、雨水管网晴天突增异常排水、主供水管路设施附近渍水等情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部署智能巡检系统,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巡查。

“节水优先”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政策性工作部署。通过创建节水型高校,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作出积极贡献,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实践者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强化节水成效,完善节水项目权重分析,建立长效机制,是学校未来节水工作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王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