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节水载体建设  >  正文

“量”“质”双进 赢战“开局” 盘点甘肃省节水型高校建设成绩单

时间:2022-02-07 来源:甘肃水利网 甘肃省节约用水办公室

2021年,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推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不断取得节水型高校建设新成效。下面通过5组数字,5组案例,盘点甘肃省节水型高校建设亮眼的成绩单。

节水型高校建设水平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一是甘肃共有高等学校49所,已建成节水型高校18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7%,提前1年完成节水型高校建设比例不低于30%的目标。

二是校园智慧水务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的节水型高校40%完成用水管理精细化平台建设。

三是甘肃高校相比南方,绿化用水占比高、蒸发量大,各高校积极推进校园节水工作,节水降损减排取得显著成效。节水型高校人均用水全部低于北方地区高校人均用水量先进值33立方米/年。

四是全省44%的节水型高校具备污水处理能力,3所高校拥有独立污水处理厂,2所高校实现污水零排放。

五是全省节水型高校签订合同节水项目18个,合同投资额超3000万元。

节水型高校建设典型案例特色显现

以制度规范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科学化。学校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节水管理体系,实现了高效的节水组织运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各高校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将节水型高校建设纳入高校总体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长期目标。如兰州大学“十四五”绿色教学建设规划中,将水资源多级利用、降低市政自来水用量、减少雨污外排作为总目标,通过对供给侧补充非传统水源、输配测合理设计规划、应用侧做好终端节水控制以及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实现节水型校园创建。二是深入规范制度建设。一方面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高校领导负责的节水管理机制,节水管理网络健全、责任明确、运行规范,提升了节水型高校建设组织保障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制定了各类节水管理制度、办法,逐步建立了节水目标责任制,保证了节水型高校建设有序开展。

以精细管理提升节水型高校建设高效化。各高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节水工作机制,用水管理规范精细。一是智慧水务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的节水型高校40%完成用水管理精细化平台建设,如西北师范大学投资180万元搭建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各校区、各用水环节用水量在线采集、分析和监管,实时分析显示学校用水概况,实现了故障实时报警;兰州大学投资2380万元实施了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地下三维管线GIS系统建设、楼宇分层计量改造、地下供水管网探漏、远程智能水表更换等多个节水校园建设项目,实现了各校区水、电、暖消耗量在线采集、分析和监管,及时了解校区地线管线运行情况,为学校实现用水定额管理奠定了基础,加快节约型校园建设进程。二是管理手段不断创新。节水型高校不断探索节水管理制度,完善用水管理办法,实现校园节水工作高效运行。如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用水计量采取“定额免费、超额付费”管理模式,实现了智能一卡通计量系统分户控制,三级用水计量至师生公寓,按月精准核算用水成本,优化用水配置,每月人均冷水用量超1立方米后开始计量收费,鼓励和督促学生节约用水;甘肃中医药大学后勤工作全面实现社会化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供水、用水、节水制度,引进专业管理公司对校区能源资源进行合同管理,学校负责监管,公司负责落实的模式实现管水、节水。

以先进技术打造节水型高校建设精品化。甘肃省在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中,不断完善节水设施设备,注重源头管控,取得实效。

一是节水型高校人均用水量全部低于北方地区高校人均用水量先进值33立方米/年。甘肃省高校相比南方,绿化用水占比高、蒸发量大,各高校积极推进校园节水工作,节水降损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如甘肃医学院在节水型高校创建中,严格落实计划用水量目标,连续4年人均用水量递减,2021年人均用水量降至15.28立方米/年。

二是非常规水利用率高。全省44%的节水型高校具备污水处理能力,3所高校拥有独立污水处理厂,2所高校实现污水零排放。如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建设完成了设计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回用率达到100%,实现污水零排放,学校年实际用量86万立方米,其中非常规水30万立方米,年节约水费约50万元,该污水处理厂生物曝气滤池技术处理过的再生水用于绿化、校区人工景观湖、冲厕、楼道卫生的保洁用水和道路冲洗等,已成为校内非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此项工程也已成为甘肃高校样板工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柳树生态系统处理污水技术,利用柳树耐湿、高蒸腾的特点,通过一定种植密度将污水全部利用或蒸腾,不透水侧底层防止向地下渗漏,铺设人工土层富集固定污染物,实现了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生活污水在土壤层和柳树内动态平衡。

  

 

三是管网设计理念超前。如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实现分质供水,中水供水管网在校区内全覆盖;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使用地下综合管廊,集中安装校内供暖管道、供排水管道等设备设施,并设有照明、检修及雨排系统等,通过远程监控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测供水管网,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甘肃医学院新建图书馆秉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采用基坑降水回收利用技术,将基坑降水三级沉淀后回收至图书馆负二层集水池,用于消防、绿化、施工现场养护等用水环节。

四是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有效落地。截至目前,全省节水型高校签订合同节水项目18个,合同投资额超3000万元。如兰州理工大学在校学生洗浴热水工程,按照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由乙方全额出资投建,满足甲方全部学生的洗浴热水和开水需求,以计量收费方式获节能效益,合同约定收益期12年。该项目合同期长,运行稳定,在全省有很好的推广示范意义。

以科学研究提升节水型高校建设专业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开源节流,高校自营污水处理厂。如兰州大学污水处理厂于2005年投入使用,设计污水处理量为6000立方米/日,采用该校自主研发的IBAF(固定化微生物-曝气生物滤池废水处理技术)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全部用于萃英山及校区绿化和生活杂用水,每年可节约36万立方米水,节约用水费93.96万元;甘肃政法大学后勤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投资“中水利用”工程,该工程地下两层结构,负二层为7立方米的蓄水池,负一层为设备用房和检修室,基础最低深度为5米,建筑面积14平方米,处理后的废水全部用于校园绿化,年节约用水约5000立方米。

二是发挥高校产学研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省节水型高校发挥地域优势,把地域特色转化为学科特色,组建重大项目科研团队,推动节水科研创新工作。如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节水领域研发国家创新发明专利10项,获国家、省级奖项24项。近年来,兰州大学先后成立“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在水源涵养、泛第三极地区水分循环、水资源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向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兰州理工大学组织完成了南京、深圳、常州、昆山等地水库水功能区调整、生态湿地公园、海绵示范区、污水生态处理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工程。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6年投入使用的智能温室,实现了滴灌、喷灌、立体无土栽培、水循环利用、温室屋面雨水集流利用等智能节水,产生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社会示范效应。

以多维宣传引领节水型高校建设导向化,扩大了高校节水宣传的辐射范围,节水宣传教育硕果累累。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节水教育。甘肃省高校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加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设置了水利专业和非专业节能环保通识课程,普及节约型社会和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国家精品课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获2012年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并公开出版《节水灌溉技术》教材一部;该校《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入选国家教学资源库,《灌溉排水技术》获评省级精品课;同时,该校面向全市水利行业进行节水知识培训,与大禹节水集团合作开展职工节水技术培训工作。

二是开展节水教育实践,服务地方国际发展。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在推广旱地节水农业、寒区旱区水环境、黄河流域污水再生利用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该校组织的“节水护水——让生命之水长流”荣获第三届甘肃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三是加强校园节水宣传,形成节约用水舆论导向。兰州交通大学连续数年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组织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及时宣传节水政策以及先进经验、先进事迹。兰州理工大学以“节能低碳”为主题,创新制作宣传月历,列出宣传发布时间及形式,通过学校公共账号推送至师生客户端,普及和增强了师生员工的节水意识。

甘肃中医药大学杏林百草园作为兰州市科普基地,示范推广节水与关键期高效补灌在中药材生产中的效应。


责任编辑:王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