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节水载体建设  >  正文

湖北工业大学践行绿色发展观 积极探索合同节水新模式

时间:2021-10-14 来源:湖北省节约用水办公室

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管、法、教、医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省属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与南李路交汇处,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文体和后勤服务设施,以及门类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和开水、热水供应设施,有17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美誉高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十佳书香校园”“湖北省生态园林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本为本”和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回归”,深度对接湖北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上形成特色,奋力建成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

学校用水节水基本情况

学校有市政取水点5个、加压泵房11个、计量水表3238块、水池水箱总容积3300m3,用水总人数4.3万余人(含教职工家属区用水人数),年均用水总量330万m3左右。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水减排工作,构建了学校、职能处室、水电科、用户、学生水电督察队的“五级”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和参与,相继成立了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水电定额管理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湖北工业大学2019-2021年节水行动方案》、《湖北工业大学水电定额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用水管理、节水设施技术改造、推进合同节水及监督落实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加强节水工作,积极开展绿色节约型校园、节水型高校的创建工作。

学校各部门以及广大师生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了全员、全域、全流程的“三全”节水减排机制。职能处室后勤管理处及其水电科配备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全面落实水电定额管理,组建夜间听漏队伍,强化管网维护,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引导,最大限度地减少跑冒滴漏,推进节水减排;校内各二级单位均明确节水节电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并把二级单位水电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成立了学生水电督察队,利用学生志愿者,全方位、全时段巡查监督学校各办公楼栋、教室、实验室等场所节水节电工作,及时发现跑冒滴漏并报修处理,及时制止各种浪费水电的行为。

学校高度重视节水教育,积极加强宣传引导。2016年,学校在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开设水务专业,培养水务专业学生160余人。近三年,学工部、团委和相关学院相继成立了环保社团,经常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进行节水用水知识宣传超过100余次,累计开展了“ 你我同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绿水青山,节能增效”等节能节水宣传活动100余场次,扎实践行学校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

经过多年以人防为主的强化管理,学校总用水量保持平稳并逐年下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种模式已基本达到了节水极限,通过现有手段进一步节水潜力不大,急需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并探索新模式推进节水,而学校为省属高校,资金匮乏,综合权衡之下,该校选择了利用社会资金推进节水的合同节水模式。

合同节水的内容与实施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及《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高校合同节水项目实施导则》、《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武汉市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为破解通过内部管理实现节水潜力不大的难题,学校于2019年启动立项,积极探索新的节水举措,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2020年通过政府采购招标产生合作企业(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2月正式启动实施合同节水管理。

“一二三四”湖工大合同节水模式

结合学校实际,前6年采用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模式,合同期满后采用节水效果保障型合同节水模式。具体创建要求实现:

一个出发点:争创节水新标杆;二个兑现:一次性投入兑现、节水率承诺兑现;三个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四个目标: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

学校合同节水项目从立项之初就按上述四个目标精心谋划,不断完善项目的每个环节,重点抓好标书制定等关键节点,从最低节水率、前期一次性投资、节水效益分享比例以及常态运维考核等核心条款入手,确保通过招标产生实力强、信誉好、专业水平高的节水合作企业。

“湖工大合同节水模式”主要数据指标涵盖:最低节水率37.01%,工程竣工验收并审计后按年度考核,达到最低节水率后,据合同约定一次性支付分享收益,不支付乙方任何进度款;乙方前期一次性投资额大于590万元,用于探漏治漏止漏、节水器具改造、智能水务平台建设,竣工验收达标后方能开始启动效益分享;节水效益分享比例为1:9(校方10%:节水企业90%);合同节水管理合作年限为6年(3年+3年),合同期内,乙方需安排2—3人常驻学校负责节水运行维护,继续投资进行不间断探漏治漏止漏、节水器具维修更换等节水运维。

湖工大合同节水模式实施半年以来,虽然还处在前期一次性投资建设期,已取得显著的节水效果。学校教学区(教职工家属区单独泵房供水,未纳入统计)标准用水人数38395人,日均取水量为5699m3/d,教学用水占比14.3%,学生宿舍用水占比67.3%,辅助用水占比15.1%,标准人均水单耗148.4 L /人·d,低于湖北省《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的178 L /人·d和DB42/T 349.1-2014《武汉市主要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的153L/人·d;二级水表配备率100%,水量计量率96.7%,高于省先进指标值的95%;用水设施综合不明率3.3%,低于省先进指标值的5%;节水型卫生洁具安装率达100%,达到省先进指标的100%。(注:以上数据来源于2021年8月第三方对学校水平衡测试报告)

合同节水主要内容

合同节水项目的实施分为“前期一次性投资施工期、节水效益分享期”两个阶段。

前期一次性投资施工建设阶段。该阶段主要由节水合作企业(北京国泰公司)按合同投资超过590万元,实际投资近700万元,完成探漏治漏止漏、节水器具改造、智能水务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的施工;学校(甲方)履行监管、验收及配合职能。

第一,积极探漏、治漏、止漏。主要包括:对地下供水管网进行探测,并绘制全校供水管网3D现状图;建立地下供水管网渗漏报警平台;针对智能探漏信息对学校供水管网进行漏点修复。

截至目前,学校节水合作企业已先后8次集中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管网渗漏检测及维修,坚持日常分析数据并不间断探漏治漏,共定位和维修27个漏水点,检测漏损量约94.5吨/小时,每月止损水量2万余吨,节水率贡献率约25.87%。2021年2—8月虽处于建设期,但我校本部总用水量较2019年同期下降超过44万吨,节水成效显著。特别是部分楼栋,节水效果尤为显著,比如轻工楼在节水改造(更换水箱)后用水量直线下降,发现并修复了一些墙内暗漏、冲水阀长流水等现象,节水率超过50%,教职工活动中心发现建筑物地基底下消防水管漏水并改管修复,月用水量从4000余吨下降到50吨以下。

第二,节水器具改造。主要包括:推广节水新技术,如水龙头加装起泡器、蹲便器节水脚踏阀、安装节水水箱等;淘汰老旧末端用水器具,针对老旧、损坏的用水器具,更换新型节水器具,如:水阀、水龙头、淋浴喷头等;泵房水压管理,同时在低楼层超压严重的区域进行末端压力控制,根据不同楼栋、不同人流量采取因地制宜节水技术;更换高档节水器具,如:脚踏阀更换为节水冲水箱、无水小便器等。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合同节水项目已累计更换安装各楼栋各类节水水龙头14933个、蹲便器节水脚踏阀等各类阀门7050个、节水手持花洒及花洒顶喷7369个、节水冲水箱569个、感应小便斗及无冲水小便器110个、角阀4149个等,共计更换各类节水器具超过37700件。

第三,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学校用水计量设施,将老旧水表更换成超声波智能远传水表,实现从市政水表到区域、楼栋及商户用水的实时远程在线监控;建立地下供水管网渗漏报警平台;建立水耗监测系统。

截至目前,学校节水合作企业已更换超声波智能远传水表183块、压力传感设备10套、各类阀门1000余个,完成了校园各区域供水数据采集和水耗监测系统的搭建,正根据学校选址进行智慧水务平台监控中心的内部装饰装修,并进一步完善管网渗漏报警、水耗监测、楼栋水压检测系统,以便集成运行。

节水效益分享阶段。在第一阶段工程竣工验收,并经第三方审计达到或超过前期一次性投资额后,进入该阶段并开始计算节水效益分享周期,分年度进行考核并按合同据考核结果分享节水效益。

该阶段继续由节水合作企业(北京国泰公司)投资进行学校日常节水运行维护、宣传推广节水减排。主要包括:按照合同要求,国泰公司派出驻校人员2—3人常驻学校,适时进行日常节水运行维护与管理;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持续不断地进行探漏止漏治漏;维修维护节水器具,根据用户报修或巡查,及时更换损坏的节水器具,并根据用户需求,更换更为先进的节水器具;持续完善合同节水监管平台(即智慧水务平台),适时分析数据,并与校方沟通,及时优化节水举措;配合校方进行节水节电宣传引导,倡导全员节水氛围。

学校在该阶段履行监管、配合及年度节水率考核等职能,依据考核结果进行效益分享,并视情况与合作方协商新的节水举措。

校企双方效益分析

学校采用的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模式,具有“社会投资、双方受益、适用性广、效果可控”等优势,是一种校企双赢的合同节水模式。

学校获得效益分析

预期经济效益,学校6年合同期预期总收益将超过1000万元,主要包括:直接节水效益分成:按最低节水率37.01%计算,6年合同期内学校可获效益175.5万元(每年29.25万元);水电维修抢修费节省:合同期内由合作方负责探漏治漏止漏及供水器具、计量表计的维修更换,学校可节约水电维修抢修等费用约180万元(每年30万元);智慧水务平台等资产收益:按合同,合作方建成的智慧水务平台以及一次性投资更换的节水器具、水表、阀门等设施设备600余万元将归属学校;间接供水运维成本节省:合同期内合作方需至少投入2-3人常驻学校运行维护,相应可节省学校在水电运维上的人力投入约90万元(每年15万元左右);间接水电能耗节省:采用节水器具后可以减少用水总量,间接减少了水泵房加压设备用电能耗,可节省能耗约90万元(每年15万元左右);水费增减边际效益:按合同,排除学校用水人数大额变化情况外,总用水量基数固定在320万吨,按最低节水率为37.01%,合同期内学校总用水量将低于201.56万吨并相对固定,减少了学校总用水量增减带来的边际成本。

管理效益主要包括: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构建了“监、管、控”三位一体的校园节水系统,实现了节水集成创新,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实现了校园供水、用水系统实时在线监测、无线传输、数据分析、峰值报警等技术手段创新,提升后勤管理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水平;合同节水搭建了智能水务平台,可以把前期泵房智能化改造、供电智能化改造的相应成果和设备接入,形成集成的智能化能源监管平台,逐步推进学校能源管理智能化,助力智慧后勤建设。

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积极实施合同节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武汉市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高校应有的贡献;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功能,通过合同节水可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爱水、节水、惜水”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引领师生家庭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形成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风尚,创建节水型高校和文明校园,践行绿色发展;打造节水高校品牌,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湖工大节水模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截至目前,学校合同节水模式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湖北日报、湖北教育电视台、长江日报、中国高校后勤协会官方网站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宣传,多所兄弟高校先后到学校交流学习。

节水服务企业(北京国泰公司)获得效益分析

按合同要求,6年合同期内学校与节水服务企业分享比例为10%:90%(具体分享比例经招标确定),根据最低节水率37.01%计算,节水服务企业可获得节水效益分享超过1579万元,扣除前期一次性投资700万元(合同节水项目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节水服务企业投资有一定增加)及后期日常节水维护投资约500万元,在项目运行至第4—5年,企业可收回资金成本,实现双赢。详见下表:

总之,学校在合同节水的实践中,验证了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对高校节水改造的可行性,预期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可实现,探索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湖工大合同节水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善,力争把学校合同节水模式创建为节水新标杆,践行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王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