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旱塬崛起生态绿洲——甘肃省酒泉市因地制宜开展深度节水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纪实
坐落于千里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市,是一块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的茫茫旱塬。“酒泉年均降水量只有40-17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100-3100毫米,属极端干旱地区。”在日前举行的首届西北节水论坛上,中共甘肃省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立奇如是表示。
王立奇说,酒泉市水资源总量4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31亿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1200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水资源量2.1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目前酒泉地表水引进量已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65%,开发利用率已超过了生态平衡极限。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根本的出路在科学用水、高效节水。近年来,酒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要求,全领域全行业全过程推进节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狠抓工业节水减排,精细化做好城镇节水降损,积极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共建人水和谐环境,全市用水总量由2010年的28亿立方米压减到2020年的21亿立方米,水生态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土地节水节肥 农民增产增收
仲夏的清晨,33岁的赵荣在给自家的羊舍备足苜蓿草料之后,骑上摩托车,带上作业农具到邻村西店村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摘西兰花,每天获酬150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了投入,增加了收入,去年全家各项收入加起来达8万元。”背着刚刚采摘的满包西兰花,赵荣在与记者交流时侃侃而谈。
赵荣是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总寨村第一村民组村民,全家5口人,承包10亩农地。近年来,她将自家承包的4亩土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业务,每亩地每年流转费600元。剩下的6亩地留给自己经营,种植苜蓿,用于发展家庭养殖产业。在自家农活忙完之后,她和丈夫选择外出打工,增加了劳务收入。
站在赵荣等人采摘西兰花的田埂上,总寨镇党委书记刘丽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近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区、镇两级政府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共计7774万元,加上社会投入和群众投工投劳,在全镇范围内建设了4.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镇耕地的62%,其中西店村高标准农田面积占1042亩。2020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禹公司)。大禹公司采用信息化+水肥一体化的浇灌技术,对当地的农业灌溉方式进行改造升级,取得了“土地节水节肥、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
“这些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大禹节水酒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辉荣用“三笔账”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一是节水节肥效果明显。过去采用传统灌溉方式,一茬农作物每年需浇灌4至5次,每次亩均耗水150立方米,全年亩均耗水量在600-750立方米之间。现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作物实施精准灌溉技术,一茬农作物每年需浇灌8至10次,每次亩均用水量36立方米左右,全年亩均用水量控制在360立方米左右,用水用肥总量节省了40%至50%。二是节省了水肥成本。据测算,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一亩地一年可节省水费及农药、化肥等费用94元。三是节省了人工成本支出。过去采用传统灌溉方式,每次浇一亩地需要1个小时,人工费用16元。每亩地每年浇灌7次,全年亩均人工费用112元。现在采用智能化手段实施精准灌溉技术,每次浇一亩地只需0.5个小时,每次人工费用降至8元。每年7次,总计56元,比过去节省56元。“以上三项相加,每亩地每年节水约310立方米左右,节省各项成本支出合计达150元。特别是对于雇佣人力经营的种粮大户、农场主而言,节支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彭辉荣说。
酒泉市水务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于军对记者表示,近年来,按照节水模式和种植结构,政府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巩固力度,全市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35万亩,年节约水量约1800万立方米。
强化“红线”意识 控制用水总量
近年来,酒泉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严守“三条红线”,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定》《关于禁止无序开垦荒地资源的决定》《关于禁止农村无序移民的决定》等“三个决定”,印发了《酒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酒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酒泉市县级行政区2015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等政策文件,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强化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管理规定》。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要求,全面开展涉水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对节水评价审查不通过的一律叫停,从源头上把住节水关口,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开发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编制印发了《酒泉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酒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酒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2021—2025年)》,编制完成《酒泉市“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开展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形成了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资料,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化水权水价改革 着力破解缺水难题
酒泉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水权改革试点和水流产权确权试点,率先在甘肃省开展了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和水域岸线水生态空间确权工作,开展水权确权发证,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健全交易制度,完成水生态空间确权,全面建立水资源管控制度。在中国水权交易所建立了酒泉市水权交易大厅,建成了实时共享的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数据库,累计开展水权交易77宗,交易水量84万立方米。持续推进农业水价改革,通过价格调节促进用水结构调整。按照节水模式和种植结构实行优惠水价、差别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巩固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在总量控制、明晰水权、分级确权的基础上,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初步建立起了用户有总量、用水有定额、取水有计量、超计划加价的用水管理新格局。
同时,为严控地下水开采,有序推进超采治理,酒泉市政府制定印发了《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的通知》《酒泉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实施方案》,将新打机井审批权限上收到市级,实行五级审查程序和“打一封一”的审批政策,从源头上杜绝乱打井、乱取地下水的行为。至2020年底,在超采区实施休耕、轮耕等方式退减灌溉面积14.5万亩,高效节水面积达到117.5万亩,实施水源置换工程2项,封填机井61眼,压减地下水量1.1亿立方米,减缓了地下水超采区水位持续下降趋势。经甘肃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该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较第二次评价缩小18%。经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评估,认为该市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作方向正确,措施有效,推进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几年来,酒泉市把加强需水管理、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要目标,以生活、生产、生态三水融合为主线,以节水载体建设为抓手,以节水宣传为基础,优先使用地表水,合理控制地下水,压减农业用水,保障生态用水。通过水权置换将节约的水资源向高效产业配置,为市重点工业园区置换用水达3600万立方米,初步实现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粗放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过度使用向主动节约的“三转变”。该市5个县(市、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敦煌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城市通过国家验收。2020年,疏勒河下游北河口、党河末端北湖滩生态水量逐年增加,干涸多年的哈拉诺尔湖重现碧波。讨赖河下游金塔县北海子水面逐年扩大,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周边地表植被覆盖率进一步增加,绿洲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