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作为农业大市,始终把农业节水放在重要位置,精打细算农业节水账,落实水价形成、水权分配、水权交易、精准奖补、工程管护、引入社会资本“六项机制”,探索形成“3636”(三种模式、六本账、三个协同、六个变化)试点改革路径。
三种模式
在运营好国企规模化种植、种植大户模式的同时,推广分散种植区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喷灌+灌溉服务”、管灌三种模式。其中,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滴灌设施,通过精准灌溉实现群众降本增收,通过水费收取和农资经营实现社会资本合理收益。“喷灌+灌溉服务”模式引导种植合作社等社会资本投资喷灌设施,为分散种植户提供灌溉服务,通过收取服务费实现收益。管灌模式通过在管灌区域落实按方收费和精准奖补、工程专业化管护、水权精准分配和交易等机制,提升工程管护水平,促进农业节水。
六本账
通过对玉米滴灌模式的探索,计算出“六本账”,实现农民、企业、政府“三个满意”。
一是农民增收账。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亩均由4500株提高到5500株,亩产由1550斤提高到1810斤,增产16.7%,按1.3元/斤收购价计算,每亩增收338元,扣除滴灌带成本152元,每亩实际增收186元。枯水年玉米产量在1300斤/亩左右,增产、增收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每亩可省工83%。
二是农民缴纳水费账。过去玉米管灌亩均用水70方,水价0.17元/方,水费11.9元;改革后,亩均用水50方,水价0.32元/方,水费16元,每亩增加水费4.1元。通过精准奖补,每亩获得节水奖励3元,用水补贴6.5元,群众每亩水费支出较改革前实际降低5.4元。
三是农业节水账。小麦、玉米全年亩均灌溉用水预计由180方下降到130方,节水50方,节水28%。
四是社会资本经营效益账。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水费收入;二是滴灌带、肥料、种子、农药等农资销售收入;三是灌溉托管、种植托管等农业服务收入;四是参与灌区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收入。
五是政府财政支出账。以豆腐窝灌区为例,改革前,农民只承担田间灌溉费用,县乡骨干渠道维护费用由县财政承担,每年支出约369万元。改革后,县乡骨干渠道维护费计入水费,每年支出水价补贴280.8万元、节水奖励56.25万元,县财政实际减少支出31.95万元。
六是生态效益账。通过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减少肥料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通过精准施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浅层地下水开采,涵养地下水生态。
三个协同
一是灌溉节水与水权水市场建设协同发力。打通农业、工业等跨行业水权交易渠道,让节下的水变成钱,成为奖补资金的重要来源。
二是与改进农技农艺、推广节水技术协同发力。在宁津县推行“卷盘式喷灌机+灌溉服务”,在齐河县豆腐窝灌区推行“滴灌+水肥一体化”,在节水的同时促进增产。
三是部门协同发力。农业农村部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试点倾斜,重点发展节水灌溉,配套计量设施;发改部门做好水价调整;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六个变化
一是计量方式由以电折水变为水电双控精准计量;二是灌溉方式由小白龙管灌变为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三是水价执行由只收取田间灌溉费用变为收取骨干和田间灌溉费用;四是管护方式由村内群众自行管护变为公司专业化管护;五是补贴方式由补贴用水大户变为按方精准补贴;六是用水管理方式由水权分配到村变为精准分配到户,结余水权交易,提升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
下一步,德州将在基础好的县市区建设节水创新产业试点项目,积极推行节水贷和合同节水,大力推动节水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