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是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枯水年份城市供水高峰期依赖客水程度达到90%以上。针对水资源供需突出矛盾以及城市发展衍生的水生态问题,青岛市水务管理局积极推动节水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海水淡化技术,大力实施污水资源化战略,形成了客水、本地水、非常规水三水相济的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有力保障了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推广的青岛模式。
一、技术创新引领海水淡化新篇章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坚持“全域统筹、以需定产”的原则,科学布局、合理确定海水淡化工程产能规模,逐步提高海水淡化在我市水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地位。目前青岛市海水淡化产能达到34.1万立方米/日,累计供水超过2亿立方米,约相当于14个西湖,有效缓解青岛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青岛市水务管理局紧紧围绕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聚焦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反渗透膜技术,助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青岛市推动成立山东省海水淡化利用协会、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依靠联盟、协会、国际会议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资源,打造海水淡化智库,实现集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创新驱动平台化发展。依托海水淡化先发优势,以海水淡化应用引领产业发展,着力搭建投资运营、科研服务、装备制造、资本运作和工程建设五大平台。建设过滤膜组件产业化基地、海水淡化膜处理装备基地及水处理系统装备制造基地,填补海水淡化国产化装备制造空白。“百发二期项目光设备就有4万多台(套),部分关键装备和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化,其中超滤工艺的20组设备部件已全部国产化,反渗透的5组设备用了一组国产,总体国产化率可达76%。”青岛水务集团海淡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姜丽娜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创新发展,国内海水淡化关键技术不断实现新突破,百发海水淡化项目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中试平台,推动了海淡技术和设备国产化应用的进程。
二、污水资源化战略开启水资源利用新纪元
青岛市是全国最早开展非常规水利用的城市之一,再生水广泛应用于河道景观、水源热泵、园林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冷却、建筑降尘、冲厕等城市非饮用水领域,已经成为青岛用水来源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青岛市持续推动李村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建设李村河下游生态补水及调蓄工程,具备向李村河下游补水20万立方米/日能力。通过河道生态补水,李村河由功能单一的季节性行洪河道,变成为集休闲健身、生态调节等功能于一体的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景观廊道,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李村河更成为了市民游玩的网红打卡地。青岛市不断拓展再生水应用场景,充分利用再生水源热能,向“联城海岸”“金茂湾”等5家小区供送中水,累计约1.07亿立方米。与燃煤供暖方式相比,若取燃煤锅炉的热效率为85%,累计可节省约5.4万吨标煤,节约电量约4.39亿度,减少CO₂排量14.4万吨,惠及近万户居民,为“无煤化”供热开辟新路径。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青岛市将持续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节约用水条例》为纲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积极引导培育现代节水产业,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节水产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滨海城市节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