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绿化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到2025年,北京市将新增林地绿地节水灌溉面积3019公顷及道路绿化隔离带节水灌溉工程387.5公里。近日,北京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园林绿化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方案》,全面提升北京市林地绿地高效节水灌溉水平,积极开展各类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加大再生水、河湖水推广利用并积极推进科技节水。
新增林地绿地节水灌溉面积
据了解,截至2021年,全市现有林地98.14万公顷,绿地9.31万公顷,共计107.45万公顷,其中近82%的林地绿地实行雨养,城市公园绿地中80%推行了喷灌、滴灌、痕量灌溉等节水方式灌溉。
根据《方案》内容,2022年至2025年,北京市将全面提升林地绿地高效节水灌溉水平,积极开展各类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新增林地绿地节水灌溉面积3019.0公顷及道路绿化隔离带节水灌溉工程387.5公里。
因地制宜开展高效节水灌溉
北京市将在平原生态林、郊野公园、城市绿地、果园、国有林场林地和苗圃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平原生态林区域,预计到2025年,全市纳入平原生态林管护总面积为227.4万亩,其中平原造林190.3万亩,完善政策林37.1万亩。平原生态林原则上通过园林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施用有机肥、建设自然带等措施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过密度、树种结构调整,实行近自然经营管理,非必要不浇水,实现雨养。对沙地、砂石坑地、拆迁地等立地条件困难的林地,为确保林木存活和景观效果的有效发挥,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小管出流、渗灌、喷灌、智能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实施面积1036.4公顷。
郊野公园实行分区管理,重点地区、重要节点实行节水灌溉。以温榆河公园、奥北森林公园、常营公园等位于一道、二道绿化隔离带内的郊野公园为重点,在其中立地条件较差、重要景观节点等区域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同时对具备再生水、河湖水灌溉条件的进行管网改造,总面积702.4公顷。
城市绿地区域,以城市绿地及全市范围内的道路绿化隔离带为重点,推广滴灌、渗灌、微灌和痕量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对城市绿地内设备陈旧的节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完成绿地节水工程906.8公顷,道路绿化隔离带387.5公里。
果园将分类推进果树节水增效。干果果园方面,推行雨养农业。鲜果果园方面,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应用耐旱、节水、优质、高效的果树品种;通过化肥农药减量,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实施果园土壤综合改良,增加土壤保水性;持续开展“果园生草”“园艺地布覆盖”“高垄栽培”等抗旱节水农艺栽培技术。
在全市100万亩国有林场中,山区国有林场林地实行雨养,将重点对分布在大兴、房山等平原区的市、区两级国有林场林地、重点景观节点区域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措施,面积266.7公顷,提升国有林场林地养护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苗圃采用滴灌、小管出流、渗灌、喷灌、智能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在全市管理水平较高的国有苗圃中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方式,面积106.7公顷。
中心城区公园进行再生水置换
北京市也将加大再生水、河湖水推广利用,并积极推进科技节水。
根据市水务局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进度,北京市将重点在海淀、朝阳、丰台等中心城区,尤其是奥北森林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公园,对再生水管网可及范围内的郊野公园和公园绿地完成园内再生水置换,做到再生水应用尽用。
临近河湖的林地绿地,在依法依规获取取水许可的前提下,可就近取用河湖水用于林地绿地灌溉,并加快完善林地绿地内灌溉管线建设,加大河湖水的合理利用。
科技节水方面,本市将开展节水和再生水灌溉试点示范,以智能喷灌、痕量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新型高效精准灌溉方式为重点,选择适宜的林地绿地进行节水灌溉技术和再生水灌溉试验示范,根据植物需水规律进行精准灌溉。推广其他园林绿化节水措施,充分考虑植物耗水与降水特征,推广节水耐旱植物;推广土壤保水剂、抗旱剂、有机肥和园林废弃物等的利用,调节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蒸发,达到节水保墒抗旱的效果;对有条件的林地绿地推广使用雨水收集器具,建设小微湿地、集雨坑、植草沟等集雨设施;在果园加大推行“果园生草”等农艺措施。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此外,北京市还将建立园林绿化节水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节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杜绝出现雨天灌溉、跑冒滴漏、“绿地水汪汪”、大水漫灌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加强对城市绿地用水主体节水工作的考核评价,对公园开展节水评价,参照公园节水评价的方法,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逐步开展其他地类的节水评价,完善林地绿地节水监督管理机制。
同时,加强节水型公园创建和典型案例宣传,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管、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