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正文

适合饮用的水能直接饮用吗?

时间:2023-01-10 来源:科普中国网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印度一官员为了证明圣河水足够干净且适合饮用,直接喝河水后剧烈腹痛的事?不少人就觉得很奇怪,既然适合饮用了,为什么还会剧烈腹痛呢?

那是因为:适合饮用≠可直接饮用!这个是饮用水里最基本的道理,这就像豆角可以吃,但是需要熟了才能吃,你直接生吃豆角导致生豆角里的溶血素和毒蛋白带来中毒。那你说豆角到底能不能吃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适合饮用是否就可以直接饮用?

01.“适合饮用≠可直接饮用”

“适合饮用≠可直接饮用”这个道理是全世界都通用的科学标准,以我国生态环保部的饮用水源标准为例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524918316563.png

最高级别的水源,一二级水源,规定如下

3.1 一级水源水: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3.2 二级水源水: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达到GB5749规定,可供生活饮用者。

也要进行基本的处理,过滤、消毒。因为水里可不只是化工污染,还有微生物啊,不然你以为水里的生物靠什么活?修仙么?真要是任何生物都没有的水,那这水基本有问题。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557370203702.png

自然界的天然水,一般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主要在于,水体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02.水中微生物带来的风险

可能是现代国人太幸福了,我们很少能意识到不过滤的水带来的风险——感染。

今天的中国,十大致死原因是什么?2019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风,这些病,其实基本上是老年病了。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580234170707.png

然而,如果你把这个数字放到全世界呢?尤其是低收入国家,非常意外,感染类疾病才是导致他们死亡的主要因素。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600028564453.png

要知道即便在今天,微生物感染依然是世界上主流的死亡原因,上图是who发布的低收入国家的十大死亡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微生物感染依然是主流的死亡因素,尤其是和饮食相关的腹泻(diarrhoeal diseases)等因素更是排名第二,因此在这些国家推广喝热水其实是件简单而又贡献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有意思的是,在过去,中国当时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很多人是死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其中不少都是病从口入。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619209640370.png

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霍乱,这个在今天中国唯二的甲类传染病(另一个是鼠疫),新冠和非典是乙类。是我国最关注的传染病之一,就是典型的水传播疾病。

还记得著名的伦敦霍乱地图不?当年,伦敦爆发霍乱疫情,导致大量人死亡,那个时候,人们并不能分辨清楚到底是哪里在传播。然后著名的医生John Snow约翰·斯诺通过对病人的分布情况进行绘制了伦敦霍乱地图,发现,发病区域集中在水井分布的地方,于是 推测出是水污染导致的,最后通过对井水的防治,成功遏制了霍乱。他也是公共卫生学的开山鼻祖。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638237005144.png

事实上,生活在居民区,如果不对水进行过滤处理,那么日常的生活废物,尤其是粪便类,将形成巨大的污染源。

还有传统的喝生水、用生水漱口、洗刷食具、浸泡蔬菜、水产品等习惯,这些习惯增加了各种微生物经水传播的可能性。比如典型的是恒河系列,我都不忍说了,那么多粪便排到河流里,这污染,杠杠的~

之前全球健康与污染联盟(GAHP)发布的报告发现,印度因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

事实上,水中的微生物非常多,比如下雨后的雨窖中。雨窖是一项伟大的发明,针对我国那些缺水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地表水缺乏,导致长期人们缺水,因此为了解决水缺乏问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了以“饮水解困” 为目标的集雨水利用工程,实现了农村“饮水解困目标“。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660805948661.png

但是雨窖这种地方,微生物可不少,下面这篇研究《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集雨窖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就是对雨窖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结果呢?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680410246448.png

微生物不要太多了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705963642743.png

微生物有12 个门以上. 主要包括拟 杆菌门( Bacteroidetes) 、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放 线 细 菌 门 ( Actinobacteria ) 、 疣 微 菌 门 ( Verrucomicrobia ) 、 OD1、 浮 霉 菌 门 ( Planctomycetes) 、酸杆菌门( Acidobacteria) 、芽单 胞菌门( Gemmatimonadetes) ,并以拟杆菌门、变形 菌门、放线细菌门、OD1、疣微菌门的微生物为主 要类 群

还有大量的未知微生物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725659028018.png

作者一共找到了,1 605条 OTU,获得窖水细菌群 落 22 门、42 纲、71 目、115 科、146 属.

这么复杂的微生物,你敢直接喝吗?不仅是微生物,还有各种寄生虫,比如血吸虫,典型的寄生虫,主要在水中。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750824145426.png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备受威胁,约1亿瑟瑟发抖,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778275037961.png

好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上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有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正因为如此,天然水,一定是不能直接饮用的。而野外那些水,无论多么清澈见底,也不要轻易饮用。如果没办法,那至少要做到的是过滤,用衣服来进行过滤,这样也许能够阻拦一些微生物。有条件,必须进行高温处理,否则就等着感染吧。

03.动物为什么不过滤

我估计很多人会直接说,为啥动物不喝过滤水,也能好好地呢?其实,你所谓的好好的,只是你自己认为而已。

事实上,动物不过滤,结果就是大量的传染病。养猫养狗的肯定很熟悉各种驱虫之类的~

有意思的是,刚好有一篇野外的野生动物调查,《食草类野生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调查与驱虫试验》,我们来看下:

研究人员调查的是广州的野生动物园食草类野生动物的肠道寄生虫,之所以调查,肠道寄生虫,主要是因为肠道寄生虫主要是饮食导致的。结果发现,一共30种动物,1528份粪便,寄生虫阳性42.08%。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801364487847.png

看看这寄生虫阳性率,盘羊竟然是100%!

什么圆线虫、毛尾线虫、莫尼茨绦虫、球虫、胃蝇等,都是常见的寄生虫。这东西人类要是感染这么多,早就被医院制作成标本了。

还有一篇研究,就更野了,直接用野生动物《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调查物种也有比较野: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

瞅瞅这感染率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817093898181.png

这可是100%感染啊。

感染后得不到治疗,那结果就是死亡呗。所以你看着动物的寿命,感受下,你会发现,我们日常观察到的不少动物,很难活到下面这个极限寿命上,比如十几岁的牛,二三十岁的马(这还是家养动物,有药物)。

bdupload/image/202301/1673339846531390082.png

所以,不过滤,也可以,那就是面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疾风吧。

事实上,以微生物上天入地无处不在的分布,以及超强的抵御逆境能力,我认为,地球上基本上不存在不被微生物感染的多细胞动物。

ps:水污染之类的等因素只能解决动物难以活到极限寿命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物种极限寿命本身的问题,因为这个是靠基因。打个比方,你即使一切按照理想化生活,空气无比甘甜,水更是洁净无比,但是也活不到500岁,因为目前来看,人类的极限寿命在125-150左右。但是,你可以注意这些问题,至少让自己避免因为这些微生物寄生虫感染之类而英年早逝嘛。

04.逻辑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逻辑陷阱,就搞出了一系列事情。

比如,为什么大自然水不会过期,而矿泉水就有保质期呢?因为保质期是针对的矿泉水瓶的问题,瓶子本身不是永久保质的。其次,矿泉水即便过期了,里面的H2O也没过期啊,当然你有能力分得清。

再比如,xxx直接喝水没问题,这种情况,我一般建议用概率来说事,否则就和抽烟喝酒不得癌所以烟酒不是致癌物的结论一样怪异。至于什么“负责”、“勇敢”、“决心”之类的美誉,还是得了。专业意见的缺席,意味着莽撞,而不是勇敢。这样的宣传,不是负责,反而是不负责,结果没起到对水负责,反而导致大家对水源更不信赖了。

[1]李保宏. 食草类野生动物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调查与驱虫试验[D].华南农业大学,2016.

[2]潘广林. 秦岭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作者:李雷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