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正文

【二十四节气】小寒:小寒大寒 滴水成冰

时间:2023-01-05 来源:《中国水利报》

bdupload/image/202301/1672899716901361230.jpg

潍河冰封    周德宝 摄  

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就到了寒冷的小寒节气。古人云:“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从字面上来理解,此时天冷,但还未达到极致,所以称为“小寒”。小寒时节,正值“三九”。民谚有“三九四九,冻破碓臼”“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北方到处可以见到喜鹊,它们已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而鸣叫。

当太阳到达黄经300度,便进入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在古人看来,大寒比小寒要冷。《三礼义宗》中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里认为大寒是冷到极致之时。

水在大寒时节会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关于这一点,有内容不同但意思接近的说法。例如在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大寒,滴水成团”的说法,在江南一带则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而在更南的广东则有“小寒大寒出日头,冻死老黄牛”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在大寒三候的最后几天,河中的水完全结冰,成了孩子们溜冰嬉戏的天堂。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黄河每岁过冬冻冰,冰厚则车马竞渡。狐狸未渡,则人不敢行。盖狐性疑而善听,始敢渡。至立春前而冰解。”

关于大寒,人们经常会用“冰天雪地”“大寒地冻”“冰冻三尺”来形容。宋代文人邵雍在《大寒吟》一诗中写道:“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范成大在《冬日田园杂兴》中记载:“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民间在大寒节气忌天晴无雪。农谚道:“大寒三白定丰年”“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这里,“三白”指下三场大雪。大寒忌晴宜雪的说法早在唐朝时就有了。为什么腊月下雪就预兆丰收呢?《清嘉录·腊雪》解释道:“腊月雪,谓之腊雪,亦曰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腊雪杀了蝗虫,次年不闹虫灾,自然丰收在望。

大寒时的雨水量非常稀少,寒潮南下频繁,容易产生大风降温以及雪灾等极端天气。大寒的气候也是许多地区预测来年雨水情况、对农事有何影响的重要依据。贵州地区有“大雪白雪定丰年”,广西地区有“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等说法。大寒时节降雪对冬小麦很有利,因为盖在麦苗上的大雪可以为麦苗保温,也可以在来年雪融化之时作为春水保证墒情。农谚中有“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的说法。


作者:陈超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