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正文

栗毓美,带您认识这位清代治河能臣

时间:2022-12-16 来源: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治黄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水利专家,元代郭守敬在西夏故地疏浚河道修复河渠,重现塞上江南的艳丽风光;明代潘季驯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数年沮洳成为膏壤;清初靳辅兴建堤坝广疏引河,终使黄河回归故道。翻开浩如烟海的治黄史卷,栗毓美虽罕为人知,但也曾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栗毓美(1778—1840)是清代道光年间著名河臣,《清史稿》赞其为河臣之首。与其他依靠精通儒家经典而上位的河臣不同,栗毓美是一名真正有能力的水利专家。在他作为河道总督的五年任期间,黄河没有出现较大决口。因其治河功绩,官方封其为“栗大王”并立庙祭拜,栗毓美也成为了封建历史上受民敬仰、受国祚封的最后一任河神。在栗毓美治黄的过程中,他的清廉之举被世人铭感不忘。

bdupload/image/202212/1671527705602754903.png

反映栗毓美治河功绩的新编晋剧《河清海晏》

01

以砖代埽,节用裕民

栗毓美发明的“抛砖筑坝”法初衷之一旨在节省治黄耗费。黄河泛滥之地多在河南,修筑河坝所用石材的产地却在太行山,开采运输所费甚大。当地百姓多用砖筑房屋,砖窑较多。栗毓美就地取材,用砖代替石料。一块石料所费可购砖两块,大幅节省了成本。而且砖较石料更耐洪水冲击,推行“抛砖筑坝”后“三年未生一新工”,为清代国库节省官银130余万两。栗毓美去世时,道光皇帝称赞道:“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治河所用钱银甚多,重负归根结底还是压在百姓肩上,栗毓美耗尽心血节省款项,节约的不仅是国库官银,节约的更是民脂民力。

02

险必躬亲,尽心民事

清史稿记载:“毓美治河,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乡背,皆所隐度。”栗毓美治河,无论狂风暴雨,都要亲自探查河道、了解水情,有鉴于此其治河方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林则徐为栗毓美所作的墓志铭亦有言:“公终日立泥淖中,砖甫出水势尚动摇,即率先屹立坝头,随时与厅员营弁请求治策,于二三将生未生,无不预谋抵御”。栗毓美治河终日行走在烂泥浆区,一看到水势有异,就率先屹立坝头查勘情况,集思广益谋划治水良策,因此可以做到在洪水成灾之前抵御侵害。后人称赞栗毓美“南有屈子忧国投江,北有栗公舍身治河”正是对其一生治河的高度肯定。

bdupload/image/202212/1671527725462818911.png

栗毓美陵

03

慷慨输将,捐资治河

在当时,清政府治河所费须由当地百姓摊派承担,栗毓美念民生多艰,不忍百姓出资,于是自己多次捐资为当地百姓减轻负担。他曾捐银购买石块五百方,以加高山东戴村坝,自此再逢汛期,也罕见大水漫坝泄水过多的情形;还曾见蜀山湖堤残损严重,特捐资九千缗(缗为一千文制钱)用于加固堤身;又见浑源唐家庄石坝年久失修,捐资五百缗为施工经费;更还捐赠自己的廉银一千八百两发典生息,用于补贴河工。如此捐款事迹不胜枚举,仅任职武涉县知县两年间栗毓美就捐资逾万缗,而清代知县一年仅有俸银45两、廉银1200两,禄米2700斤(一两银约1000〜3000文)。时逢其父去世,栗毓美由于廉银俸禄大多花费在当地河工上,只能举债料理父亲的身后事,史书描述其:“遇寒畯佽助必丰,到处周济贫乏,见义必为,虽囊橐无余,犹称贷以益之。”在当时“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腐成风的背景下,栗毓美可谓是一汪泓然清流。

作者:弭云琪、梁延丽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