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纪要》:一部河工技术管理全书
《回澜纪要》是清代河道总督徐端编著的河工技术管理专著,主要汇集黄河应急抢险、汛期防护、日常修守及各项管理制度等。徐端(公元1754~1812年),字肇之,浙江德清人。《清史稿·徐端传》有记载:其父振甲,曾任江苏清河知县等官,在任时河事繁多。徐端少时随父任,自幼得以接触河工事务,自乾隆年间,历任兰仪通判、睢宁同知。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擢江西饶州知府,他还未到任,就调任江苏淮安。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官至东河河道总督,处理清口水浅阻漕船之事,采取分河水入洪湖,助清敌黄的方法,使清口得以畅通,之后就任江南河道总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署正总河。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复授河道总督,裁副总河。徐端谙熟河务,治河有法,他所主持和参与的预筑曹州堤、郭家房堵口、黄泥嘴建坝疏淤等黄河、运河工程,对于黄运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史稿·徐端传》记述,徐端治理南河七年,非常熟悉治水工作,而且实践经验丰富,防汛抢险用的料物,只要一经他目测,就能知道其有多少量。而且他与防汛抢险夫役们同劳动、共甘苦,为政清廉。这些记述是对他治河功绩的褒奖,也是他丰富的治河经验、清廉为民、亲力亲为的真实写照。徐端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
《回澜纪要》 清道光九年刻本
《回澜纪要》二卷,是徐端在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编撰,同时编撰的还有《安澜纪要》二卷。两书内容密切相关、前后衔接,但各有侧重,堪称姐妹篇。《安澜纪要》主要侧重于对防汛工作如何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回澜纪要》则侧重于在遇到黄河堤防出现决口、漫堤等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迅速处置和沉着应对。《回澜纪要》叙述黄河堤防失事后堵口工程的全过程,分上、下两卷,卷上有盘裹头、定坝基、二坝、挑水坝、估计料物、掌坝须知等35条内容,主要是有关堵口工程的工序、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还包括堵口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如料物管理、各工程管理环节的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等。卷下有捆厢船、合龙、定价、收工等27条内容,主要围绕当时堵口采用的方法进行介绍,还包括筑坝工程的事前筹备、后勤保障、现场管理、材料选用等。书中全面记载了清代的河工技术和管理经验,保存有大量古代河工治河流程的珍贵资料,对研究和借鉴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当今黄河抢险也具有参考价值。
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是一条河情特殊、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影响北达天津、侵袭海河水系,南抵江淮、侵袭淮河水系,严重的黄河水害,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所以,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历朝历代都重视黄河的治理,清代在总结前代治理黄河经验的基础上,治河实践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徐端长期从事黄河、淮河、运河的治理,有着丰富的治河经历和经验,他的《回澜纪要》在抢险理念、技术、管理等方面是集大成者,是治河历史文献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抢险时机的把握与控制
黄河抢险是黄河防汛重要的环节,是避免或减轻黄河决溢灾害的重要手段。防汛抢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原则是抢早抢小、速战速决,把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保证抢险的效果。正如徐端在《回澜纪要》自序中所言:“当纠纷盘错之会,贵乎临机立断,故能转败为功。苟非成算在握,应之裕如,其何能挽狂澜于既倒,任大役以观成耶?”就是要当机立断,才能转败为胜,掌握抢险的主动权。如,在《回澜纪要·盘裹头》,开门见山讲:“大堤漫缺,盘做裹头,宜分轻重缓急。如漫滩分溜者,宜漏夜趱办,毋使塌宽。若塌宽,则吸溜渐多,易致成事,故宜急办。”意思是,当遇到黄河漫滩分溜时,必须连夜加快处置,阻止大堤出现更宽的塌陷,引发更多的险情。又如,在《回澜纪要·挑水坝》中提到:“惟坝头一经着溜,则上提搜后,势所必然。然挑坝吃一分重,则引河得一分力,必当认真抢办,万勿畏难,此乃离溜较远之挑坝也。”是指当坝头被水冲溜时,必须抓紧修筑挑水坝,以避免扩大溜坝的险情,“必当认真抢办”,这样才能控制住大坝的溜势,为下一步引河下好“先手棋”。徐端认为,“此等挑坝,虽未多做埽段,然较之挺入河心者,尤为得力”,是讲抢先做“挑坝”的重要性。所以,《回澜纪要》在抢险上突出一个“快”字,也是他长期与黄河水灾作斗争的经验教训所得。当今,黄河抢险也一直秉持着这个原则,如,1996年8月黄河洪水,在河南省中牟段九堡下延某坝下连坝出现漫溢,因发现及时并迅速采取措施,使漫溢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洪水直冲大堤,保证了黄河大堤的安全。
抢险技术的总结与凝练
清代由于黄河决口频繁,堵口工程不断,徐端在任河道总督期间,非常重视对治河经验的总结和河工资料的积累,在多次参与黄河堵口的过程中,对黄河的河势变化及河床演变规律有一定的把握,积累了丰富的堵口经验,总结出了实用的堵口技术。如,《回澜纪要·二坝》对二坝在堵口中的作用和如何修筑二坝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即在正坝的上游加修一道二坝,掩护正坝,加强正坝坝身的稳固,利用正坝与二坝配合堵口。二坝的作用在于“如有二坝擎托,以水抵水,则大坝上水不过高下水三四尺,二坝上水亦高下水四五尺,丈许水头,分而为二,两坝各在其力,大坝得以轻减矣……则大坝藉二坝为擎托,二坝仗大坝为捍卫,如辅车相依,上下呼吸相通”,二坝的运用能够减轻水流对正坝冲击,容易合龙,便于堵口成功。如,《回澜纪要·合龙》对“合龙”的条件、程序、技术要领、后续观察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论述,“合龙”是指黄河在决口后,通过人工手段完成堵口截流的过程。“合龙则不必择日定时,拘泥迟早,欲速则虞草率,太迟则金门刷深,恐防意外。总视两坝头重土追压后,盘筑十分坚实,以高出水面三丈及二丈七八尺为度,钉厢压土,不见蛰矮,然后合龙”,这里首先是讲进行合龙施工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个坝头经过重土追压后,十分坚实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且,对筑坝的高度也作了明确的要求,要高出水面三丈及二丈七八尺。然后先钉合龙橛,每根离档一尺,于金门前眉钉合龙枕,每橛一根,挂缆一条。这里把钉橛和枕的距离与根数都作了明确的要求。接下来就是河道总督要率领各官员和参加堵口的士兵行礼祭告后,官兵一齐动手,鸣锣为号,听锣声号令,将绳齐齐放松。厢料先铺上水,次及下水,等兜子沾水,即按坯压土。厢至三坯,即可用大土追压。未到底时,下水翻花必近而大,愈追压则翻花愈远愈小,渐渐闭气矣。这是实施合龙程序的全过程描述。合龙是否成功,其重要的标志是看黄河水翻腾泡沫的远近与大小,越远越小,说明是“闭气”了,即堵口成功。这种方法,也一直被沿袭到后世。当今沿黄工程管理单位每年都要举办黄河抢险演练,其中有模拟决口、再行堵口的全过程演练,虽然抢险技术、设备和手段更加先进,但人工观察“闭气”的方法还在使用。
抢险组织的严密与有效
《回澜纪要》不仅是一部黄河应急抢险、汛期防护、日常修守的技术全书,也是一部管理全书,其管理理念贯穿于黄河应急抢险、日常维护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分工细致、监管到位等,其管理内容全面系统、管理措施严密是这本书的又一亮点。《回澜纪要》上卷中仅列明的管理主体多达20多个:派执事官、总局官、掌坝官、买料官、总理正料厂官、杂料厂官、跑买柴土官、管理坝前小厂官、管理土塘官、巡查料路官、弹压地方官、弹压巡查火烛官、正坝上下水官兵、船上管家伙、坝台旗号、打水、齐板等,分工细致且每个分工主体的岗位职责都作了说明。如:“总局官”负责“总管两坝钱粮料物,管理一切收支事宜,应以本管道员总理”,其管理职责就是管理粮食、防汛料物等,职责清晰明了。“坝台旗号”的设置是专人负责用旗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命令,“坝台设立号旗三面。旗分黄、红、蓝,用料拉红旗,用土拉黄旗,用草拉蓝旗”。这也是黄河防汛抢险在过去没有通信设施的情况下,用旗帜的颜色发出号令的管理措施,抢险需要用料物的时候举起红旗,需要用土的时候举起黄旗,需要用草的时候举起蓝旗,举旗就是管理信号,管理上既简单又实用。“正坝上下水官兵”的配置为:“守备二员、千把四员、协办四员、效用八名。”这里的“千把”,是清代对武官千总、把总的并称,清代的黄河抢险是需要动用官兵的,所以,在抢险人员的配置上有“千把”管理岗位与职责。《回澜纪要》还对防汛抢险所需要的各种料物进货、盘点管理等作了严格的规定,“如抽查时丈尺不足、斤重不敷,或有架井空虚之弊,及拆用时核计单长,折耗过甚,惟收料官是问。总理官失于觉察,与有责焉”,对在抽查中发现有缺斤少两的问题,要追究“收料官”的责任,而且也要向上追究失察的责任。
《回澜纪要》有多种刊刻本传世,是古代黄河河工传统技术的系统总结,保留了古代黄河防汛抢险管理、堵口河工技术的时代印记,它不仅是研究古代黄河河工管理与技术的重要史料,其管理监督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对现代水利工程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具有可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