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正文

吴牛喘月青铜镜:折射古代运河船工的艰辛

时间:2021-03-05 来源:中国水利报

中国水利博物馆展区有一枚宋朝吴牛喘月青铜镜,反映了古代江浙一带运河船工的辛苦故事。

吴牛喘月青铜镜为圆形,圆钮。镜背中间区域被一周圈带纹分割为内外二区。内区饰纹为水天相连,流云托着一轮满月。水波纹呈细密波曲状,波涛上有一座小岛,上面站立着一个类似水牛造型的动物,仰首对月。右侧岸边有一棵伸向波涛的树,一座楼阁隐于树后。外区饰纹为缠枝花草变形纹。镜缘成隆起状,光背素缘。这种图纹的铜镜一般被称为“吴牛喘月”镜。

bdupload/image/202103/1614912504074476840.jpg

吴牛,指古代江淮地区的水牛。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文中说,江淮一带的水牛因为在烈日下劳役而发喘,非常害怕酷热,即使在夜间见到月亮也会条件反射地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说:“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 后用来比喻因遇到类似的事物而胆怯,也借指天气酷热劳作辛苦。

唐朝诗人李白在《丁都护歌》中,引用了“吴牛喘月”的典故,诗中有“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的感慨,描写了江苏丹阳一带运河两岸的繁华和船工拖船之苦。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辛酸的纤夫拉纤拖船图。隋唐运河的繁华,是以成千上万的船工血汗付出为代价的。透过诗句,读者仿佛看见了当时两岸冶游的富商、豪门子弟,瘦骨伶仃的船工;仿佛听到了纤夫的号子,采石工人伤心的劳动歌声和催人泪下的呻吟,底层劳动人民劳役之苦超过牛马。而这,也是历代江浙运河两岸船工的生活写照。

浙东运河起自钱塘江南岸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经杭州市萧山区、绍兴市,跨曹娥江,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全长239公里,自古是一条繁忙的生命线。满载货物的运船,一路上要通过很多堰闸,必须将船通过人拖牛拉过堰坝。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定都临安,浙东运河货运繁忙,但这段运河上有西兴堰、钱清北堰、钱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通明堰7堰,舟船过堰,小者人力挽牵,大者还要卸货驳运,主要依靠牛力,各堰都养有役牛,当时“七堰相望,万牛回首”,场面十分壮观。浙东运河地处越地,吴、越隔钱塘江相望,风俗相同,这也是“吴牛喘月”典故水牛劳役的生动阐释。

其实,当年没有机动船,运河船运还必须常常依靠人力在岸边拉纤。时至今日,我们虽然看不到纤夫拉纤的场景,但能看到运河两岸都有许多纤道遗迹。这些保留至今的古纤道,就是对古代运河船工、纤夫艰辛生活的反映。其中,浙东运河绍兴段的古纤道,如官塘、南塘、界塘、昌安塘、西小江塘、皋埠至泾口塘等,多条都保存完好。这些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浙东观察史孟简筹资创筑西郭至萧山运道塘(即官塘),长百余里,经过历代维修,保存至今,成为运河文化遗产。漫漫运河纤道,千百年拉拖船运的遗迹被深深勒进石头里,永不磨灭。古人当年把吴牛喘月的风俗题材刻在青铜镜上面,应该是以此为鉴,让后世的我们不要忘记先辈们的辛勤付出。


作者:田慧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