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元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大?一位英国作家这样解读
提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学者陈晓卿曾以食物做了生动的举例:“人类在一万年前驯服了小麦开始农耕,在小麦的东西传播中,往西遇到的是火,于是变成了披萨、面包、烤饼,往东遇到的是水,变成了馒头、面条。”不光是食物,在大众熟知的东西两方的文化层面,西方以强烈极致为核心,东方则以追求兼并包容为内核,在彼此的历史中都能看到火与水的元素对彼此造成的影响。
水元素在中国的发展中关系到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甚至这个元素深深地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之中。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水的启发,是否会有兼并包容的思想,是否会有阴阳两极的哲学思考,是否会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理念。水是中华文化中的关键角色,并不是认识到了水我们就能够了解中华文化,而是当我们理解了中华文化与水的联系,我们才不会觉得它陌生、模糊、难以理解。
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以水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元素,用《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这样一本书向读者解释水元素在现实与虚拟层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是深度解析水的自然因素,作者才会在中国文化中得出人们对于水的运用与隐喻。水变化多端,可以被派作任何用途。既可以狂野猛烈,又可以平静清澈;既可以汇集淤塞,又可以自由流动;既可以透明如镜,又可以浑浊污秽。中国人喜欢对现实进行思考,水多变的本性,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才会成为中国人思考的介质。
当水被赋予美德时,对水的控制便是道德的掌控。水流的路线也被赋予了正道的意义,一条支流如何流入大海,一条大河如何汇聚成江海,这些自然的意义被延伸至中国的社会规范中,水流汇入正道的行为也融入中国人的道德伦理中。在儒家文化中,水的多变性成为一种隐性的担忧,但同时水的纯洁与活力也被儒家广泛接受,儒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为善,后期的引导、教育至关重要,就像水一样,本身是纯洁清澈的,一旦混入了污浊与杂质才会导致污染,儒家的使命则是清除杂质,引导控制水的纯洁。
另一方面,水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水的稳定性却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持久且永恒的稳定,在最低的水平面保持着平静,是水的优良品质,人们通过这一象征寻找到稳定的道德与最低的包容,被动在中国文化中也意味着一种优越的道德和美好品质。在西方文化中这种静态、被动的美往往赋予女性,但中国文化中水的品质在道家的理解中,由女性的阴性表达扩散到整个社会中。水的天性虽然是被动,但是它的内涵却是积极的。水的适应性强,柔弱易顺从,总是在寻找阻碍最少的路径,所以它几乎是永远不能被打败的。火浇灭了,也就没了,这催生出西方文化中很多对于火种争夺的故事。而水则难以被消灭,即使用旺火将水全部蒸发,但之后水气还会凝结成云最终落回来。因此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成为最坚硬、最难熔化的物质。既顺从又保持平稳的能力,道家从中孕育出“无为”的思想。
我们会发现对于水流的控制、路线的引导与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相关联,而对于水特性的深思则又与道家思想高度关联。水的多变性与稳定性这两种特质则成为中国千年以来思想的主旋律,历代政权和社会波动总是在两者之间来回交替,互相融合影响。
水在文化上成为中国人的思考对象,现实层面水还成为了历代统治者格外重视的政治因素。在中国上古时期就有因洪水而引发的政治行为,大禹通过治水,形成了巨大的政治资本,为日后的权力交接奠定了基础。后世历代政权对于水的治理也格外重视,水路的引导与控制可以塑造出河运带来的繁荣,而对水的失控也会引发重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对于水的治理在中国的政治文明中成为了古代政治合理性的一项因素。古代水灾等天灾与政治紧密相连,天人感应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因素,灾难不光挑战着人类的生存能力,还挑战着古代政权的合法性。
对于水流的控制,除了道德意义上的引导以外,在现实层面则是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合理利用水利能够大大促进农业生产。大型水利工程必须有极强的统治力极强作为依靠,让各个阶层的人放弃阶层利益,去奔着大目标而付出、奉献。这是相当冒险的举措,即使古代中国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也不敢轻易改动水利工程,劳民伤财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政权不稳,隋代的运河就是范例,在当时引起了民怨却造福了后世。所以我们看到了历代统治者对于水患的重视,以及漫长且持久的水事维护状态,中国人在与水的斗争中,逐渐变成与水共存的状态,统治者非常清楚自己无法彻底治理水患,只能去深入了解水的特性并加以利用,由水带来的政治启发,同时也形成统治阶级的政治智慧。古代中国的政治并非一团热火、你死我活,反而是矛盾中藏着合作,没有永远的敌人,在不同目标下必须要灵活变通,这与水的特质息息相关,也是人们在与水的斗争中得到的智慧。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以水作为沟通中国文化的介质,似乎解开了中国文化的奥秘。对于皇帝和人民而言,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针锋相对的矛盾。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而言,水的多变性与稳定性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却大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思考,成为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隐喻。水元素的特质已经深刻地融入进中国的文化中,当中国人身处山水之间,那种无以言说的感觉,正是来自这种骨子里对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