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正文

【二十四节气】夏至:夏至有雨 仓里有米

时间:2022-06-16 来源:中国水利报

bdupload/image/202206/1655429213625177225.jpg

三夏农耕忙 肖本祥 摄

每到公历6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公元前7世纪,也就是西周末年,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在清代陈希龄的《恪遵宪度抄本》中提到:“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运行到最北,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北半球的“极至”,北半球一年中这一天的白昼最长。过了夏至日,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长。

夏至三候,分别是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其中,所谓鹿角解,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时,鹿角就会出现脱落的现象。蜩始鸣的“蜩”,是蝉的意思,指一到农历五月,天气开始炎热,就会出现蝉的叫声。有人认为,“半夏生”指夏至时节正是草药半夏生长的旺盛期。

夏至后,全国普遍进入炎热的季节。较高的气温与充足的光照使得水稻等夏作物生长十分旺盛,同时,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这时,东北、西北的冬小麦开始全面收割;长江流域则处于梅雨期,气温高、雨水充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水热同季的有利环境。双季早稻则处于成熟时期,双季晚稻即将栽秧。

由于夏至时,农业生产进入关键环节,产生了很多与水有关的农谚。例如,“稻谷要喝夏至水”“夏至不雨天要旱”“夏至有雨,仓里有米”“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举”“夏至有雨应秋早”“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古人也把夏至称为“夏节”,人们举行各种活动以尽“敬节”之意。周代夏至祭神,旨在清除疠疫、荒年与饥饿。《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在宋代,夏至日百官放假3天,回家与亲人团聚。

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差异,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都有的习俗。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因为夏至日后收获了新麦,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夏至面的做法比较讲究,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人们把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井水的盆中,等面冷却后,捞入碗中,浇上事先做好的卤汁和小菜。在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用意。另外,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长。

夏至节气中,一些地方还要举行分龙节。分龙节也称“分龙日”。相传,这天是天上的小龙去各自管辖区域发号施令的日子。此后,天上水龙分片行雨,故有“夏雨隔片田”的俗谚。分龙节的时间在各地有所不同。在湖南、福建等地,是以夏至后的辰日为分龙日。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多以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节。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人们或祈雨、或跳傩舞、或唱戏拜龙王,都与雨水有关。


作者:陈超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