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江”起源探微
作为一名水利人,了解一些有关河流名称的历史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鉴古才能知今,继往方可开来。本文从历史、文化、字源、音韵等角度,尝试探讨一下古人是如何对"河"、"江"命名的,即对"河"、"江"的字源作以粗浅的解读。
一、汉字演变简述
著名学者黄侃说:"制名必皆有故,语言缘起,岂漫然无所由来,无由来即无此物也"。地名、河流得名也是这样的,通常是有一定的来源,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而难以探究罢了。为更好地理解"河"、"江"字源,有必要大体了解一下早期汉字形成、发展历史。
汉字的形成源远流长,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随着生产的发展,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传说黄帝命史官苍颉造字,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于地之谊,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当时造字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每一个字造出来都是有一定依据,并且其音、形、义大部分也都是能解释通的。
苍颉造的字,无法见到,属于传说。现在能见到的汉字最初的字形为甲骨文,系殷商时期王室用天占卜记事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尽管很不成熟,字形不统一,写法随意性很大,但仍然是我国目前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据专家学者考证,甲骨文有4500多,已辩识出的有1500多,从这些字词反映的内容看,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天文、历法、医学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周时期汉字进一步成熟,表现就是青铜器文化为代表的钟鼎文,也称大篆。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这"书同文"就是文字上的统一,这个工作主要是由李斯来完成的。这时的文字是小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取字主要来自小篆。应该说,汉时去古未远,他的有些解释还是比较可信的。《说文解字》里归纳出汉字造字六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形声是一种造字法,本文讨论的"江"、"河"都是形声字,"形声"即汉字由形旁和声旁合并造字而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 "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
古时汉字的读音,我们没有保存下来的声音资料,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只好依据有关材料进行推测。
二、从"带砺山河"说起
近日,看到著名书法家王长水先生的一幅作品,其内容是:"使黄河若带,太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先生的字若行云流水,灵动洒脱,充满了自由与和谐之美(参见200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评价)。对于书法艺术,我是个外行。不过,引起我兴趣的是,据说这是"黄河"这个词正式在文字记载中出现。
黄河在秦、西汉以前均称"河","河"是黄河的专称,"江"是长江的专称,其他河流或称"川"或称"水"。古书上所称"四水"就是江、河、淮、济。"河"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有多次,《诗经》是反映西周到春秋初期的诗歌集,其中"河"字出现就更多了。而前面提到的"带砺山河"源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其中的背景是西汉天下初定,高祖刘邦大封异姓王以巩固王权,其封建之时的誓词中有这么几句话,大意是:"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子孙后代。"
从先秦典籍到司马迁的《史记》,黄河一直称"河"。其中《史记·河渠书》里有关汉武帝亲临瓠子决口堵复情况,也是用"河"称"黄河。也就是说,""黄河"这个称呼到司马迁写《史记》还没有用过。上面提到的"使黄河若带,太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出自《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这段话也见于《全汉文》中蔡邕《让高阳乡侯章》:"臣闻高祖受命,元功翼德与共天下者爵土,故曰使黄河若带,太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夫山河至大,犹谓之小,重功轻赏,如此其至也。"不过,关于黄河的"黄"字来历的解释是在《汉书·地理志》"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说是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史学家班固生平年代为公元32-92年,学者蔡邕生平年代为公无132-192,看来使用黄河一词就目前能看到的资料,应该是《汉书》中出现的较早。魏晋以后, "黄河"这个名称已被广泛使用,如著名的《木兰诗》中就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黄河更是被广泛地使用。
三、"河"字语源解
我们治理开发黄河,十分重视她的源头,总是不辞辛苦地要找到他的源头。现代人研究历史,也尽可能地追本溯源,找到最早的证据。从下往上深究,一段一段都搞清楚了,才有可能最接近地弄明白原来的含意。
"河"、"江"两字在《说文解字》里都是专指黄河、长江。下面先说"河"字,"河"字讲清了,也有助于"江"字的理解。屈万里先生《"河"字意义的演变》一文已证明先秦时期"河"字即指"黄河"。"河"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乎哥切。"许慎讲河源自那里,流到那里,读音是什么,没有讲这个字的语源,即这个字的意思从何而起。从形声造字法我们知道,"河"这个字形旁是"水",表示是一条河流;声旁是"可","可"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肯我切。"我们观察其字形,从丂从口,小篆写法可以明确地说明这一点,象是一个张大嘴巴的人,在发出某种声音。从古汉语的知识可知,"可"通"哥"。"哥",《说文解字》解释为:"聲也。从二可。古文以爲謌字。"也就是说,哥,是两个张大嘴巴的人在一起,表示一种声音,也即是古文的"歌"。"歌",我们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有这么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也就是说言辞不足以表达心情,即"歌之咏之","歌"通俗地讲就是唱歌,拉高、拖长声音歌唱而已。河字从水,表示是一条河流,这无可争辨。声旁取自"可",是否就与"歌"有一定关系呢?
以上是从《说文解字》来解释。下面看一下"河"字更早的字形。考证已出土发现的甲骨文,有十多次出现"河"字。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写法不一,但出现最多的字形是一个水加一个人,即一个人在水边。也有的字形是一个水,和一个扛东西的人,即扛东西的人来到水边。经查阅《甲骨文字典》(徐中舒著,四川辞书出版社),"河"字有两种意思,一为"黄河",二为"河神"。其中甲骨卜辞里出现最多的"河"字,其意多是指"祭河",就是祭祀河神,这是人类早期对洪水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在古代应该说比较普遍,祭祀在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少人参加、用什么贡品、仪式程序如何都有明确的规定。《周礼》中关于祭祀记载很多、很细,就是明证。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古代的人到河边去做什么呢?去散步、去观水、还是游玩?都有可能。但最接近现实的可能就是向象甲骨文里记载的那样去河边祭祀河神。这个河神就是"河伯",也叫"冯夷"。屈原作《九歌》,其中一章即是《河伯》,他对这个想像中的河神作了十分详细的描写。志怪小说《山海经》也有对"河伯"的记载。黄河在远、中古时期为害甚烈,是我国历史上造成灾害最多的河流,所以对于河神的祭祀应该十分重视,一直到清朝都没有间断过。清光绪年间河神封号已达29个字,可见对他祭祀的重视。从这里推想开去,远古的人们来到河边,祭祀仪式开始,当然要有人主持,或歌唱,或舞蹈,就是把人们的要求、愿望,或对神的赞美,表达给河神,让河神听到、理解,以给人们带来福祉。那么这个"河"命名的起因,应该就是歌,就是祭祀时歌唱发出的声音。
四、"江"字语源解
"江"是古代长江的专称。"江"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没有出现,最早见于典籍的是《尚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语。又见于《诗经》多处,如:"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由于水量较大,浩浩荡荡,又被称为"大江"。如《水经》有"岷山大江所出"之言。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们对地理知识的丰富,古人对长江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可能感到单称"江"不能表达出长江源远流长的特征,于是根据其地理特点取名"长江"。"长江"一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三国志》上说,曹操南征,在广陵(今江苏杨州)见到波涛汹涌的江水,叹息道:"长江天堑,天之所以限南北也"。西晋文学家陆机说:"长江制其区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也曾多次提到"长江"。《南史孔范传》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到了唐代,长江一词已为人们普遍使用,如诗人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宋代以长江入诗、入词、入画就更多了。
"江"字,《说文解字》里指长江,从水,工声,音杠。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对"江"字的读音,不是今天的"jiang",而是类似于"gong"。《康熙字典》关于"江"字的注解,说今天在云南的方言中,"江鱼"读作"公鱼",也是在说"江"字古音而已。由于北方常年兵荒马乱,政权更迭,民族迁移,期间语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倒是在偏远的穷乡僻壤的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没有受到大的干扰,所以当地人的发音更接近于古音。为什么会有这面一个现象,试举其他一个例子来说明它。大家都知道山西运城市,有个解州关帝庙。"解州"这个地名,初次到的人都会读成"解放军"的"解",而当地人读"hai"。这说明一个啥问题,也就是说,当地人的发音是从先人那里口耳相传,上一代人都这么叫,下一代人跟着这么叫,这应该与古代的发音比较接近。而我们今天的读音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缓慢的过程,所以今天的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是不了解的。汉语音韵学关于"j、q、x"从"g、k、h"中分化出来已是定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下面,再看"江"的字形,甲骨文里没有出现"江"字。有人认为有"江"字,即"邛方"的"邛"字,认为"邛"方为"江"之源,所以"邛"即是"江"。由于意见不一,无法作为证据。那只好从《说文解字》再来寻找找其它证据。"江"的声旁是"工"。这个"工"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與巫同意。凡工之屬皆从工。古紅切。""工"、"巫"同意,"巫"字《说文解字》是怎么解释的呢?许慎说:"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褎舞形。與工同意。武扶切。" "巫",这个字在古文里就是象一个能歌善舞的女人祈祷时在翩翩起舞,宽大的衣袖在随风飘动。由此可见先人造字是何其的鲜明生动啊。
"巫"的本义是指以舞降神的人,关于"巫"的起源,恩格斯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阐述:"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而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那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概念……"(见《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鲁迅先生讲:"中国本信巫,……故特多鬼神志怪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她们有"招神、逐疫、禳灾、除不祥"的本领。
远古时期,造字之始,"河" 、"江"同属一类,其命名之初一定会有联系,起源也应该有共同之处。那么我们来看,会不会是这样?人们来到河边祭祀,就会有某些仪式,比如唱歌、跳舞、进献贡品等,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愿望。有仪式就得有个领头人,通过这种人,组织各种仪式,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这类人就被称为"巫"。歌唱完了,舞也跳罢了,还得把贡品投入水中让神享用,这种行为同歌舞祈福同属一种目的。"江"命名之义应该与上面这些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东汉人应劭所著的《风俗通》,考论典礼,纠正流俗,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是研究我国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其《山泽篇》对"江" 的解释是:"江者,贡也。出珍物,可贡献也。"他的解释对于我们研究"江"的起源倒是有一定的启发。"江"那个地方出珍物,为什么要贡献啊?为什么不自己享用呢?对这个问题我曾苦思不得其解,倒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思路。
一次听一知名英语词源学老师讲"tributary"这个词,有以下词义:
adj. 1. 纳贡的,附庸的,从属的 a tributary nation 进贡国
2.辅助的
3.支流的
There was a tributary road near the end of the village.
村的尽头有条岔道。
n.1.进贡国,附庸国
2.进贡者
3.支流
The Missouri River is the chief tributary of the Mississippi.
密苏里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
英语里为什么"支流"与"进贡"同用一个词,其中的语义是如何演变发展而成的。据介绍,"tributary"的词根是Tribe,这个词在英语里是部落的意思。远古时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败的一方就成为附属、附庸,要寻求胜方的保护,必须向胜方输出、贡献物品,于是Tribe部落又有了进贡的意思。河流的支流向干流汇集,输出其河水与附属、附庸国进贡相似,因意义相通而演变而来。
受此启发,可以推知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炎帝时期甚至更早,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部落大多逐水而居,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并慢慢地发展起来。后来部落之间由于发生战争。传说中黄帝部落联盟发动的大的战争有二次,一次是征服炎帝部落联盟,还有就是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联盟。这大体是在黄河流域发生的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部落会不会发生战争?这是非常有可能也不可避免的。据考证淮河的"淮"第一次出现在甲骨文里,就是在介绍殷朝最后的国王帝乙、帝辛先后兴兵征伐居住在淮水中下游的淮夷的行军过程的卜辞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黄河流域失败的部落可能迁徙到长江流域。战败一方向胜方附属、纳贡,这在历史上也可以从有关记载中得到证明:比如《尚书》里有长江上游巴蜀部落随周伐商汤的记载,《左传·僖公四年》有"尔贡包茅不入"的记载,这个典故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说,古长江所处附属进贡之国,蛮夷不化之地,其命名为"江",其语源正是贡献物品之意。
五、结语
由以可见,"河"、"江"语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其实对于我们今天不好理解的现象,用他们的语源来解释就很简单了。比如,中国境内河流众多,为什么北方多称河,而南方多称江。对于这个问题,各种解释说法不一,有人说黄河流域一般称河,长江流域的一般称江;也有人说根据水文情势来区加以区别。如果用上面"河"、"江"的语源加以解释,就比较好理解了。应该说,历史上中国远古时期大体汉族、华夏族居住的黄河流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四夷的包围之中,所以自称"中国","中国"以外自然就是藩属、蛮夷应纳贡之地。《史记·楚世家》记载,周天子要求楚王"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夷越"与"中国"并举,个中意味不辩自明。其所以一般"中国"范围以内(大致在黄河流域)的河一般称河,而边远的地方称江。古所谓江、河、淮、济四水,以河为首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河"为神,神有德,为大,故"河"又称"大河","德水",今天山东的德州即是因德水(黄河)中的陆地——洲而得名。"江"在附属、进贡之地,当然属于国家的行政区划,所以用"江山社稷"代指国家政权,用"河"代替"江"就没有这个语义,这些词语的语义细究起来都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另外,个人对世界其他大洲的河流略加以统计,发现我们译过来多用"河"字来命名,如非洲有"尼罗河",欧洲有"莱茵河",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南美洲有"亚马逊河",澳洲有"墨令河",我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出国境叫做"湄公河"。汉语里的河也好,江也罢,英语里一律称之为"river"。看来,以"江"字来命名河流,是不是只在我们中国才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