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水”意象
我研究的心理学,叫做意象对话,最重视研究意象,因为意象可以最深入地体现心理。以意象而言,孔孟等正统儒家的心态犹如高山,端正磊落、正大光明,巍巍然使人高山仰止;墨家的心态犹如火焰,慷慨激昂、豪气干云,烈烈如火让人热血沸腾;而道家则如风似水,流动不居、洒脱自然,飘飘然令人心旷神怡。当然,并非所有道家人物都是一个感觉,老子和庄子就相当不同,庄子更像风,像野马尘埃,可以神游八荒;而老子则更像水,谦和平静,似柔弱而实胜刚强。
水,这也是老子最喜欢用的意象,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在心理学意象分析中,最基本的特质是“滋养”,象征着爱、关心、帮助。水又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因此也可以代表男女之性。这也正是道家所说的“善利万物”。
用水作象征物的道家,虽然以大智慧而见长,不像儒家墨家那样直接强调仁或爱,但实际上,也是包含着对人类的大爱心的。在道家人物看似平静的心中,血也是热的,只不过他们自觉地避免被热血冲昏头脑,而会头脑更冷静地爱人。因此,老子用的是另一个词来表示道家的爱心,这就是“慈”。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是一种有智慧的爱,是没有情结影响下的最纯洁的爱。
水,是不争的,这象征着灵活和智慧。水遇到阻碍,不会像一头牛一样直线冲击,而会就势转弯,绕过前面挡路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水的方向总是在转变,但是一条河最后总是会流向大海。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一种意志:水要东流入海。这就是水的坚定的意志,但不一定是使用蛮力气直接冲向大海的方向。
水,是谦下的,不会在无谓的争强好胜上耗费精力。这也代表老子推崇的积极性格,这和法家的好大喜功恰好成为对比。心理分析表明,骨子里越是自卑的人,才越要努力在外表上表现得强大,因为,他们需要外表的强大来安慰自己。而内心真正有力量的人,却反而敢于谦虚,敢于不争强好胜。
水这个意象,就是这样把道家所推崇的人格境界,很简明清楚地展示了出来。我们想到老子,就仿佛想到一条大河,平静中蕴含着力量,滋养着河边的草木,沿着自己的道路流向大海。
不过,几百年后的唐代,有位诗人杜甫又提到了水,他说了一句同样简明但实际沉重的话:“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因为,水到了后代,开始有了清浊的问题。
在意象分析中,水比较清澈为好,那象征着心理健康、心地纯洁而没有污染;如果意象中的水肮脏混浊,则象征着内心出现了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如,清水象征性爱的时候,象征的是美好的性爱。蝴蝶泉边的金花妹妹和阿黑哥的爱情,以及性爱,都会和清清的蝴蝶泉一样美。而混浊的水,在象征性爱的时候,则象征着变态的性爱,比如窥淫癖、裸露癖等等。同样,在象征心态的时候,先秦道家的心态,就如同纯净的清水河,而到了后代,则“泉水浊”了,象征的也是一种有所歪曲而不正确的道家思想了。
中国后代的政治,越来越不清明,逐渐被专制政治、法家思想、董仲舒所扭曲了的儒家思想等污染;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污浊,也会产生一种趋势,污染本来纯净的河流。而中国的士人,就面临着一个空前的难题,在这样的时代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这越来越污浊不堪的世界?
虽然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但是污浊化的趋势出现得更早,孔子感叹“礼崩乐坏”时,已经有了这个趋势。智者都看到了这个趋势,因此,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屈原的选择,美而不可取,他发现“世人皆浊我独清”,为了不和世人同流合污,毅然投水而死。――还好当时自然环境没有污染,河水还是很清澈的,如果是现在到处污染到臭的河水,屈原只好投浴缸而死了。从象征意义看,他之所以选择投水而死,是象征着投奔那清水一样干净的世界。他保护了自己心灵的纯洁,但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方法显然不能让大家学习。
另一种方法要好一点,就是做隐士。楚国有个“狂人”,用对山歌的方式和孔子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凰啊凤凰啊,你怎么现在堕落了。做过的事情我就不劝你了,以后的事情你还能改。停下吧停下吧。如今要从政是错误的。) 这反映的是道家中一部分人的态度:当政治已经越来越肮脏的时候,我们就离开政界,到山林中去,过我们自己的健康人生。也就是所谓:天下有道则出仕,天下无道则隐退。
这位“狂人”显然是属于道家一派,他能够在天下大乱前,看到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也就是“不可为”,这是道家“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的功夫。他重视自己心灵的健康纯洁,“德”的完备,这是道家“爱身”也就是自爱的准则。他们的态度是,如果天下事已经不可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保护自己的心灵这世界上最后的一块净土呢?
这种态度在中国后世不绝如缕,竹林七贤佯狂避世,就是因为晋代的政治更为肮脏且危险,所以这些士人就通过隐退而“全真”,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真心。楚狂人的时代,政治危险性还小一些,基本上退到山中就行了。而竹林七贤的时代,则危险会更大,即使是嵇康退隐山林,也不能逃脱被杀害的命运。因此,他们只好故意做出许多荒诞无稽的事情,把自己弄得像疯子或者朋克,从而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水”的“处众人之所恶”的态度,靠“就下”而获得安全。陶渊明之所以被后代中国士人所极力推崇,也是因为他退隐于田园的行为,和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使中国士人所向往。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实际上也是这一支的人物。现代简化字多有不足,只有“仙”这个字简化得颇为恰当,神仙就是“山人”,也就是这些隐士们。神仙生活,也就是这些有幸保留了人的本性的人所过的生活。
这种态度就是:既然出山泉水浊,不如泉水不出山。
但是,这样的选择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你们这些高人都退隐山林了,那社会中政界中的人只剩下了私欲强烈的人,那百姓的日子岂不是更为困苦?完全不考虑这些,未免失去了道家的“慈”或者说“水的滋养万物”的精神。所以孔子宁愿被楚狂人不理解,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可能为这个社会而努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孔子一流儒家的态度,和道家有所不同,往往是一往直前,不顾生死,正是所谓:出山荡涤混浊水,要让江河变清流。因此,真正的儒家更为浊世所难容,因为那些肮脏的心灵,会嫉妒这些清明的心灵,并且也会感到这些清明的心灵对他们有所轻视,因此更会增加怨愤。这样的清水,结果往往是被消灭。唐代衰微时,军阀朱全忠的谋士李振仇恨当朝大臣,力劝朱全忠:“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朱全忠笑着同意了,一夜杀掉在朝的三十多个大臣,皆投尸于黄河。李振的态度,显然是代表了这种嫉妒的怨愤。儒家和污浊的世界是敌对的,这样的态度其实不像水,而像是江河中的中流砥柱。这显然不是道家人物的选择,如果道家人物中,有些为了自己的慈爱之心,选择不退隐,那他们会如何做呢?
我们不需要猜测,只要看看历史就可以了,因为后世的道家中人,也有一些想要出仕的人物。但是和孔子有些不同,是他们往往采用的方式更为委婉,他们会凭借智慧,巧妙地影响当政者,达成一些有助于被压制的弱者的利益。比如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他认为一般隐士们还是太拘泥于形式,实际上“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个人即使是做官,也一样有可能保留自己心灵的纯洁,又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为这个社会多少做一点事情。当然,和山林隐居相比,要在朝廷做官吏,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和人格尊严,还有偶尔劝谏皇帝不要太奢华,最好不要建上林苑,最好杀死奸邪小人等,这样做的难度要大很多。“出淤泥而不染”毕竟要比“出清水而不染”难度高多了。而东方朔采用滑稽幽默的方式,隐去了自己身上的锋芒,而让皇帝能够接受他。这就是道家“水”的灵活性的表现,内心有理想,而行为上不妨绕路。出山泉水浊,东方朔的态度就如他所赞许的柳下惠一样,可以坐怀而不乱:清水虽然流在浊水旁边,但是也可以保持清澈,正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不乱心,无奈我何。
我承认,东方朔之类的大隐,的确比陶渊明一类的小隐更为有智慧和境界。但遗憾的是,像东方朔这样做,难度太大所以鲜有人能够成功。相对来说,有个叫做冯道的人就很成功。冯道自号长乐老,一生在五个不同的王朝做宰相等高职,不管政权如何更替,他都像个不倒翁一样保持高位。冯道为官的秘诀是,“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他最善于察言观色,辨明风向,随风倒,靠老谋深算维持地位。因此,司马光之类理学家对他十分厌恶,认为他不忠于君而且无耻。但是我觉得从冯道来说,他觉得那些君主并不值得他忠,他为君主们做行政事务换饭吃,也并无什么不当。且他也在有机会的时候,就会帮助百姓苍生,比如契丹灭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马屁拍得很 “无耻”,但是从当时情况看,契丹人非常残暴,而听了这个马屁,契丹皇帝被架得高高兴兴,大大减少了残暴的行为,这个马屁不知救了多少汉族人的性命。我理解冯道从事政治是有理想的,并非仅仅贪图自己的权利,他的一些不被人理解的行为,背后大多有他不为人知的苦心。
但是试图像东方朔和冯道这样做而不成功的人,最后的结果则是和世界同流合污,成为了腐败政治的一员。那些人得到了政治中的权力和一定影响力,但是却完全失去了道家最根本的东西,对人的慈和对自己健康心灵的保护。而道家的智慧也被那些人堕落为官场权术、阴谋诡计,使中国政治更为阴险邪恶。这个态度就是:浑水摸鱼、同流合污、不问善恶、但求多福。这样一批老滑头“道家”人物的存在,是民族性日趋下流的原因之一,也是对道家思想的最大亵渎。更何况有一些人,并非是“失去”了理想和信仰,而是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理想和信仰,只是把道家智慧当作自己玩弄权术时的工具,那就更是下流无耻、不可收拾了――当今书摊上,什么《老狐狸做人术》之类的书籍,就是教这些蝇营狗苟之术。这类书也能够畅销,也就证明了道家的真精神已经式微,唯末流还是很兴旺的,这颇令人感叹。道家清泉,到了这些人手里,已经是污秽不堪,如同沼泽中的臭水污泥一样了。
有一次上课,学生问我一个难题:“老师说道家思想很伟大,为什么道家却败在了你说低劣的法家手下?”
我回答说:“一、是我们的民族作为整体,还远不能达到真正了解道家精神,少数人的思想深刻,不足以改变全民族的命运。二、从更深的一层看,道家并没有‘败于法家’,以道家的态度,当法家锋芒正盛的时候,道家并不会迎头痛击他。相反,道家会灵活应对、等待时机,在合适的时候再出手,四两拨千斤,扭转中华文化不良的走势。虽然,这个等待用了两千多年,但是,在天地的运行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时间也不算很久,当时间恰当时,我们就会看到道家思想突然光芒四射,照亮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这一天,我相信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