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郏县恒压灌区是我国自主设计、自行研发、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座恒压喷灌灌区。灌溉面积由原先的6397亩发展到10.03万亩。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橡胶蓄水工程、节水灌溉扩建工程,在灌区深入开展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二、举措
(一)注重养护,保障到位
成立管理机构——郏县恒压喷灌工程管理处,核定事业编制14人,负责工程的日常管护,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二)群众参与,分级管理
实行分级分类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泵站、主管网等骨干工程由管理处管理;田间末级渠系、配套设施通过“两证一书”的形式移交给协会管理养护,各用水户负责各自田间地头的水利设施管理,实现了主管+协管+户管的三级管理模式。
(三)计划用水,节奖超罚
灌区推行计划用水,通过办理取水许可证,实行总量控制,将用水指标分配到用水户协会,由协会逐一分解到各用水户,并颁发水权证予以确认。同时,推行奖补激励机制,对定额以内的用水户进行奖励。奖励的标准:节水率达到10%—20%的,1m3奖励0.1元;节水率达到20%—30%的,1m3奖励0.12元。
三、成效
(一)节水效益明显
改革前,亩均年用水量200m3,改革后为150m3,灌区每年节水约90万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73,提高到现在的0.88,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二)水费收取实现全覆盖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完善节水精准补贴、奖励机制。水费收取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现在的100%。杜绝了人情水、关系水、霸水等现象,实现了公平、公开、公正,阳光操作。
(三)促进了灌溉工程良性运行
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颁发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真正把工程移交给用水户协会,实现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主服务,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亩均每年增产粮食200斤,烟叶等经济作物亩均每年可增收1000元左右,灌区10.02万亩农田每年增收3825万元,人均增收800元。通过发放节水补贴来推广高效节水技术,降低水费支出,亩均年用水量由原来的200m3降为150m3,亩均年支出由88元降为77.4元,补贴后每亩年均降低水费支出1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