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目前所在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深圳: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节水样板
时间:2023-07-31 来源:广东省水利厅

近日,记者随“ 行•实践看广东”采访报道组在深圳市采访时了解到,为促进节水工作开展,深圳市于1990年率先实行了“阶梯式水价”制度;2005年颁布实施了《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成为华南地区首个为节水立法的城市,并相继出台了10余部配套法律法规;2011年在广东省率先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3年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2022年,深圳市万元GDP用水量降至6.71立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近十年累计下降66%;公共管网漏损率(修正后)为4.64%;以广东全省5.5%的用水量支撑了25%的GDP。

破解日益突出的“难以为继”问题,政府大力推动供水工程“提档升级”保障供水安全

深圳市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31.4万人增长到近年的1768万人,涨幅接近60倍;近年全市年用水总量均超过20亿立方米,自来水日均供水量50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90%以上从市外东江调入,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约12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7,严重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线(500立方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大。

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难以为继”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开源节流、节约优先”的方针,财政、水务等部门统筹谋划,主动出击,积极组织开展居民小区供水设施改造,确保城乡居民喝上优质水。

在罗湖区,记者见证了供水设施改造这项惠民工程给百姓带来的变化。

“过去,我打开家里的自来水龙头后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水流小且不稳定;二是水质出现发硬、变黄现象,水垢多,对煮饭烧菜产生不利影响。现在,政府加大改造力度,小区自来水的水质变清了,且不用过滤器,每天24小时保证供应,水质、水压稳定。”谈起家里的自来水变化情况时,68岁的陈瑞麟喜不自禁。

陈瑞麟是深圳市的一名退休干部,陆丰籍。2018年,他和老伴搬进罗湖区东湖豪庭小区A栋18C 居住,亲历了小区自来水“好转”的变化过程。如今,和他们一样,东湖豪庭小区2栋居民楼的住户全部改善了用水条件。

罗湖水务局优饮二供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申晓丽对记者介绍说,东湖豪庭小区为深圳市罗湖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第二阶段第一批改造小区,涉及居民140户。此前的供水方式为市政直供和泵房二次加压,小区室外生活用水与室外消防用水系统合用。此次拟定的改造内容为:更换现有埋地生活管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330米;明装管道采用316L不锈钢管3000米;140块水表全部更换为远传智能水表。

为支持该小区供水管网改造,财政投资120万元,项目于2020年9月动工,2021年5月完工通水,小区改造后供水管网漏损率由11.78%下降到2.04%,再未发生爆管维修。经第三方检测,改造后的小区水质达到深圳市优质饮用水标准。

在此基础上,罗湖区还针对该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存在水泵选型不合理、能耗高、涉水设施不符合优质饮用水要求、无消毒设施和智慧化运维管理系统等问题,经评估后纳入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范围。项目内容包括:更换9台泵及电气自控设备,增加紫外消毒,改造水池内壁等关键设施。该项目总投资212万元,2021年3月30日改造完成后,供水水压、水质稳定,设备运行高效,用户体验良好,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截至目前,深圳市累计完成2300余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1900余个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948个城中村社区管网改造,综合改造后的居民小区漏损率从平均15%下降到3%左右。

财政、水务等部门联手支持灌区节水改造,促进都市农业增产增效

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育苗大棚,记者看到百万株菊花等农作物通过“穴盘育苗”培育模式茁壮生长,丰收在望。“在财政、水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级投资17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有效改善了这里的灌溉条件,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民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饶民杰说,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成立于2014年,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支持建设。深圳市先后提供了1340亩农田、377亩农业用地和160亩国有储备用地分别作为试验农田、生态储备和备用水源地。

农科院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160亩。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基因组所的灌溉方式得到了提档升级。如今,这里采用微喷灌和滴灌方式,温室内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了节水增收增效。

瞄准“率先建成节水型城市”目标,多措并举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深圳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标志着节约用水成为国家意志和重要战略;2019年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党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明确提出深圳要“率先建成节水型城市”。同时,广东省提出“深圳建设成美丽中国节水型城市典范”的要求。近年来,深圳市深入贯彻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战略定位要求,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了《节水典范城市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充分落实国家和省节水行动方案的要求,在节水制度、双控体系、开源降损、行业深度节水、节水载体创建、科技节水、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七大行动举措。

“十四五”期间,全市通过实施“十、百、千、亿”节水行动计划,全面实现“双建、双控、双降、双升”(双建:节水法规规划体系和节水指标标准体系建设;双控:用水总量和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双降:供水管网漏损率和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量下降;双升:节水型载体创建数量和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节水成效。到2025年,实现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立方米以下,修正后的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4.5%以下,实现10个行政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全覆盖,推动1亿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率达到80%,最终形成人水城共融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建成节水典范城市。

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深圳市在市级层面建立节水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目前已经有34家成员单位,每年印发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了完善的考核制度,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节水新格局。市规划部门将用水总量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市发改委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纳入产业导向目录,并在全市推行规划项目区域水资源论证等。

围绕建设节水典范城市确定的工作目标,深圳市将着力在非常规水源利用、管网漏损治理和节水产业培育三个重点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推动非常规水源利用步入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再生水主要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对深圳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提供了重要保障。2021年,在全市推动再生水用于道路冲洗、绿化浇洒等城市杂用领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取水方式,以车载方式取水的自来水替代率超90.7%,替代量超1000万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积极响应水利部等六部委号召,以“1+4+5+3”为行动纲领,全力推动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围绕推动1亿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设施建设目标,以一个再生水系统布局规划为引领,在光明、龙华、龙岗、坪山四大试点区域创新不同类型的集中配置方式,选择五大示范项目探索各有特色的分散配置方向,在再生水利用的模式、机制和标准上形成三个长效保障。

在雨水综合利用方面,采用全市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目前已经实现350多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成区,雨水利用量达到0.4亿立方米/年。

在海水利用方面, 2022年利用量超120亿立方米,海水淡化量达到178万立方米。未来还将在深汕合作区选址建设一座2万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厂,为海水淡化利用积累更多经验。

二是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先行,打造管网漏损治理体系。

一方面,通过探索建立水量平衡分析模型,围绕原水、供水、用水、排水、再生水等要素,对各类数据进行归集、贯通和分析,推动实现从原水到用水全过程节水宏观管理控制。

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运用多种手段,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管网漏损治理标杆,实现修正后达到4.5%以内。实施漏损治理 “五水”工程,包括管网改造的治水、分区计量的知水、压力调控的控水、管网诊断的诊水,智能化建设的智水五个方面。

再者,通过在出厂水压上进行多时段精准调控,在提供优质均衡的供水服务的同时,节约宝贵水资源。同时,通过智慧化手段,搭建探漏、检漏、修复治理体系。DMA分区计量建设、智能水表安装等逐步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感知体系,通过夯实GIS基础、加大BIM应用,打造CIM底座,实现供水管网漏损的“早发现、早诊断、早修复”。

三是持续开展节水产业化、市场化探索。

节水工作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水产业发展,在考察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及视察内蒙古时都对发展节水产业做出重要指示。 、广东省水利厅、深圳市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022年联合举办全国节水创新发展大会及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聚焦先进节水技术成果,促进节水产业成果转化。展会邀请国际相关领域专家、行业龙头代表参加,同时打造永久性“云会议”、“云专题”的线上会议平台,充分发挥节水创新发展大会资源集聚效应,以展带商,多角度全面对位产业需求。首届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吸引多家企业成功签约,金额近10亿元,第二届展会将于2023年11月在深圳召开,进一步推动市场供需两端有效衔接,全面推动湾区乃至全国节水产业发展。

在载体创建方面,水务、教育、工信、住建、商务、卫生健康、城管和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纷纷发起创建行动,通过配套每年1000万元规模的节水奖励资金,激发创建热情,每年创建节水载体家数超200家。通过载体创建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服务企业。

合同节水作为新型市场化节水商业模式,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深圳涌现出深职院、深圳人民医院等优秀合同节水案例,年节水率均在30%以上。今后将在水量消耗大的工业与服务业、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推广“智慧节水+合同节水”管理模式。

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方面,市工信局将其纳入 “碳达峰”扶持计划,最高可获得1000万补贴;市科创委也将节水研究纳入到重点科研支持方向,更好助力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


作者:李存才、刘咏梅、李浩文、方鑫 责任编辑:王盛楠
Baidu
map